高校腐败案频发:清除“象牙塔”内蛀虫刻不容缓

发布时间:2021-10-14浏览次数:10

来源:民主与法制网 

舆情背景

202010月底,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共通报了2020年以来,近30名高校厅局级领导被查处的案件,其中高校党委书记、校长(院长)占比超七成。

这些高校的腐败既有一般腐败的特性,又有其教育行业特点,其中多集中在基建后勤、选人用人、招生考试、科研经费、校办企业等领域。

高校是教书育人的最高学府,更是高知识群体集中的地方,理应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约束,加之比社会环境单纯干净,因而腐败可能性少、规模小。但是,2020年频发的高校腐败案件着实改变了人们的看法。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高校这座“象牙塔”,成了“污染源”腐败案件的频发地?

舆情综述

202018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消息,中国传媒大学原党委常委、副校长蔡翔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这是2020年公开通报的第一例高校领导被查处的消息。而202010月分被查的,则是1013日落马的北方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丁辉。

梳理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通报的案例,截至目前,2020年共有17名高校领导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其中党委书记6名、校长(院长)7名;共有11名高校领导被“双开”或开除党籍(被查时已退休),其中党委书记3名、校长(院长)4名。

从人员构成看,通报的高校厅局级领导干部中,党委书记、校长(院长)占比超过七成。“这表明,作为高校‘关键少数’的主要领导干部成为腐败的重点人群,特别是‘一把手’腐败成为当前高校腐败案件的显著特征。”北京科技大学廉政研究中心主任宋伟认为,加强对高校“一把手”的监督制约刻不容缓。

从涉案高校看,除中国传媒大学和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分别是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的部属院校外,其余均为省管高校,涉及上海、广西、黑龙江、广东、云南、吉林、山东、安徽、内蒙古、北京、四川等1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从分布地方看,云南省纪委监委共对4人开展审查调查,包括西南林业大学原党委书记吴松、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胡飚、文山学院党委书记熊荣元和云南开放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蔺延钫。内蒙古自治区区属高校有4名领导干部被“双开”或开除党籍,包括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原党委书记赵全兵和原党委副书记、院长李怀柱,内蒙古民族大学党委原副书记肖剑平,内蒙古医科大学原党委委员、纪委书记马仲奎。

近期多名高校书记校长被查,印证了高校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巡视巡察监督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舆情观察

1、十八大后反腐风劲吹向高校

近期多起高校校长违法违纪案件被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通报后,高校反腐再次成为舆论热议焦点。该通报的舆情相关资讯已经超过32万篇,相关资讯报道中,既有“旧闻”,也有“新闻”,此话题在微博、微信、论坛及贴文等也保持了较高的热度。其中,4天内5名大学校长纷纷落马,舆情热议指数直线上升。

高校常常被誉为“象牙塔”,是许多人心目中的“道德高地”。然而,近年来腐败案频频发生,严重抹黑这块“金字招牌”,不断受到社会的诟病和质疑。

其实,高校反腐在十八大以后已经成为高压态势。舆情信息显示,仅20133月至201612,中纪委就通报了128名高校领导。中央纪委监察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仅在2015年,全国就有42所高等院校66名校领导被中纪委点名通报,至少已有9人被“双开”。几乎每周都有1人被通报。

1998年高等教育法颁布以来,高校办学的规模和自主权不断扩大。高校作为一个“小社会”相对封闭,不仅涉及的管理环节较多,事务庞杂,而且扩招以后师生数量与管理人员不相匹配,最终导致教学、招生、科研、后勤、基建、财务、学生管理等关键岗位权力寻租问题突出。

因为高校腐败案呈现多发的态势,人们对高校的腐败现象往往更为关注,容忍度更低,高校的反腐倡廉建设更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2、舆情显示基建领域为高校腐败的重灾区

从近年来高校腐败案例来看,权力寻租中基建领域成为腐败重灾区。这是因为随着扩招和国家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国内高校的基建规模越来越大,一些主管基建的高校官员与开发商、承建商互相利用,结成利益同盟,共同侵蚀学校基建项目费用。

虽然反腐的力度不断加大,但高校基建领域主要负责人受贿的金额却不断攀升,例如,早在2014年落马的南方医科大学原副校长陈志华,检察机关指控,其涉嫌收受医疗器械商、药商、工程商等人贿款折合人民币共550多万元。其中最大的一笔,来自工程承建商的行贿达300万元。

2015年,成都中医药大学原党委书记张忠元和原党委副书记、校长范昕建,被检察机关指控在2006年至2012年间,收受工程承包商所送财物共计1280余万元。2017年公布的案例中,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校长周先雁利用职务便利,收受房地产开发商钟某某2000万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廉政课题《高校基建领域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研究》显示,课题组在教育部直属及北京市属54所高校中发放调查问卷,回收52份,发现这些高校平均每年花费在学校基本建设方面的金额多近5亿元。其中,年均基建投资在5000万元以下的学校有16所,投资在5000万元至 1亿元的有16所,1亿元至5亿元的有20所。

而早在2011年,南京工业大学副研究员孙义就采用调研访谈、网络搜索、报刊查阅、调阅起诉书等形式,共建立了100份罪犯样本。在100名高校涉及基建领域的犯罪人员中,原任单位或部门“一把手”(起决策作用的分管基建校领导、基建处处长、其他部门正职负责人)的为75人;具有一定基建职权的其他人员为25人。其中,原任正厅级职务的为12人、副厅级职务的为22人、正处级职务的为41人、副处级职务的为13人。

另据九三学社中央的一份提案披露,目前落马的大学管理者中,七成以上是因为在基建工程招标时受贿。并且,在涉及基建的腐败中,时常表现出团伙犯罪的倾向。例如曾发生在浙江理工大学腐败窝案中,涉案的该校原党委书记白同平、原副校长(副厅级)夏金荣等4人,均因基建工程落马。

相关专家曾总结高校基建部门腐败的发展脉络和趋势是:主要领导与腐败有染者越来越多;严重违法违纪的腐败现象越来越多;集团腐败呈现上升趋势;索贿受贿活动广为蔓延。

为何高校基建腐败窝案蔓延?这是因为建设规模大、资金投入多、工程建设制度不完善,特别是高校校园建设,从立项到建成使用周期来看,有时长达几年。工程立项、采购和施工三个环节,权力基本都集中在同一个职能部门(通常是基建处),容易导致权力滥用而发生腐败。

3、监督机制发育不良留下隐患

虽然高压反腐,为何高校腐败案还逐年递增,成为腐败犯罪新的高发区?

在近期通报的高校多起腐败案案例中,矛头直指“一把手”监督难的问题。

“一把手”腐败成为当前高校腐败案件的显著特征的背后,与高校权力缺乏有效监督制约有关,未将大学书记、校长的权力真正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特别是一些地方院校,书记、校长的选拔、任用、考核等缺少必要的民主程序;行政权力过于集中,缺少必要的监督机制;大学章程内容空泛、形同虚设,依法治教缺少基本的依据。

因此,要破解高校腐败案频发的现状,就要构建廉洁教育长效机制,推进预防腐败制度创新,强化权力运行监督功能,从而使“一把手”和广大党员干部真正做到知敬畏、明底线、守规矩。

4、高校反腐一直未曾松懈

针对近年来高校腐败案高发,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报《中国纪检监察报》曾多次发文。

201512月,中国纪检监察报刊文《还高校一片廉洁天空》;20162月,刊文《反腐让高校回归净土》;20171月,刊文《高校反腐决不能失守》;20193月,刊文《加大高校正风反腐力度》;2020年,刊文《近期多起高校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被通报:破解高校一把手监督难》。

近年来,针对某些高校在招生、基建、学术科研等方面存在的诸多突出问题,教育部门先后出台了《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等专家认为,从近来纪检监察部门加大对“象牙塔中的腐败违纪”案件的查处通报力度,可以看出教育领域的反腐工作力度正不断加大,覆盖面越来越广,既要查贪污腐败问题,也要让高校领导干部队伍不断强化廉政意识。

舆情短评

本来是教书育人的“象牙塔”,却因为贪腐案频发,频频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

在中纪委国家监察委网站头条位置发表的《观察破解高校一把手监督难》的评论文章中称:近来密集通报的高校腐败案一再警示,高校绝非清净之地,也不是清水衙门,必须大力整治,坚决把象牙塔里的蛀虫清除出去。

但是,披着学者的外衣,在各种利益关系交织下,高校内满心名利追逐的人仍大有所在。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在腐败的土壤中成长的学生又如何能成为社会栋梁?因此,高校反腐重中之重,刻不容缓;如何反腐,也引人深思。(新闻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