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第七章 第四节

发布时间:2022-07-06浏览次数:10

第四节 思想道德建设

 

一、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推动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日益提高,思想道德领域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需要坚实道德根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需要有力道德支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丰润道德滋养;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需要磅礴道德力量。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进行总体规划、作出重大部署。

二、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 

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必须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筑理想信念之基上下功夫,在立主流价值之魂上下功夫,在固尊德守德之本上下功夫,在树时代文明之风上下功夫,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1. 筑牢理想信念之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信仰信念指引人生方向,引领道德追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深化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由真学真懂上升到真信真用。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宣传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深刻认识理想信念和伟大梦想蕴含的逻辑力量、科学本质、理性特征、道德规范。

2. 强化人们的国家观念和爱国情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坚实精神支撑和强大道德力量。深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思想和观念,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继承和发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优良传统,赓续精神谱系、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弘扬红色文化。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弘扬改革开放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科学家精神,使全体人民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3. 传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是道德建设的不竭源泉。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道德理论、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总和。要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掘文化经典、历史遗存、文物古迹承载的丰厚道德资源,弘扬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的嘉言懿行,让中华文化基因更好地植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深入挖掘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继承创新,充分彰显其时代价值和永恒魅力,使之与现代文化、现实生活相融相通,成为全体人民精神生活、道德实践的鲜明标识。

三、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激发全社会向上向善的磅礴力量

道德建设,知之不难、行之不易,重要的是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1. 发挥教育引导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必须遵循人们的心理认知和接受规律,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面上教育引导与个别交流疏导结合起来,区分层次、突出重点,抓好全社会的教育引导。学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必须把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和要求体现到各学科教育之中,使传授知识的过程成为道德教化的过程。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道德养成的起点,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倡导现代家庭文明观念,用良好家教家风涵育道德品行。精神文化产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用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温润心灵、启迪心智、引领风尚。各类先进模范是有形的正能量、是鲜活的价值观,是全社会可亲可敬可学的榜样,通过不断改进创新先进模范学习宣传形式,让英雄和模范成为鲜亮的时代符号、成为引领风尚的时代标杆。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是社会风气的风向标,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把修身立德作为终身必修课,始终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良好风尚的维护者。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 发挥实践养成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决定性作用。道德的生命力在于实践。要充分运用重大纪念活动和重要传统节庆开展主题教育实践,引导人们在参与中激发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意愿、提升道德境界。广泛开展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把良好的道德情操体现到工作生活、社会交往、网络空间、旅游出行等各个方面。各类创建活动要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把道德建设要求融入贯穿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过程。推进诚信建设,加快个人诚信、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开展诚信缺失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提高全社会诚信水平。要广泛开展学雷锋和志愿服务活动,引导人们把学雷锋和志愿服务作为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网络信息内容广泛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要深入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培养文明自律网络行为,丰富网上道德实践,营造良好网络道德环境,让正确道德取向成为网络空间的主流。

3. 发挥法律制度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保障性作用。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既要发挥法治对道德建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通过法治手段为道德建设保驾护航;也要把道德导向贯穿法治建设全过程,确保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都要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及时把实践中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转化为法律规范。坚持严格执法,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重点领域的执法力度,以法治的力量维护道德、凝聚人心。坚持公正司法,发挥司法裁判定分止争、惩恶扬善功能,定期发布道德领域典型指导性司法案例,让人们从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推进全民守法普法,营造全社会讲法治、重道德的良好环境,引导人们增强法治意识、坚守道德底线。公共政策与人们生产生活和现实利益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判断,要实现政策目标和道德导向的有机统一。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修订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突出体现自身特点的道德规范,更好发挥规范、调节、评价人们言行举止的作用。深化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抓住重点领域,围绕突出问题,深入开展专项整治,让败德违法者受到惩治、付出代价,推动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