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十四五” 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来源:发布时间:2023-03-13

按照大江教育集团总体战略发展规划,结合本院实际,为在新起点和新体制下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更好体现学院适应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进步对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确立新形势下的发展模式,确保学院可持续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期间发展回顾

(一)主要发展成果

“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省教育厅、铜陵有色公司、市教体局的指导下,学院以《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大江教育集团总体战略规划》为引领,紧紧围绕战略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强基础增内涵,抢机遇谋发展、抓改革促融合,稳运营惠员工,通过全院师生共同努力,教育事业得到新的发展,服务铜陵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1.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推进

“十三五”期间,学院党委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学院党建工作。通过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落实“两个责任”,严格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全面贯彻执行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党委决策机制和议事规则不断完善,总揽全局、驾驭学院科学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2.办学体制实现重大变革,新的发展方式已见雏形

2019531日,学院整建制移交市政府统筹管理,办学体制实现重大变革,为可持续发展赋予了新的动能。到“十三五”末,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融入融合为抓手的内涵发展方式已初见雏形。

3.招生改革成效显著,毕业生质量持续提升

“十三五”期间,面对高考人数继续下降、招生制度改革、高职教育资源相对过剩等不利因素,学院积极适应招生政策改革,创新方式、强化责任,抓住社会扩招机会,到“十三五”期末扭转了连续两年的招生颓势,保证了办学规模的稳定。截至2020年末,全日制在校生5043人,其中高职4941人。

以促进在铜高质量就业为目标,以定向招生为抓手,开展促进在铜实习就业专项活动,毕业生留铜就业人数持续增加,2020年实现在铜就业240人,在铜就业率21.28%,较2019年增加9.90%。“十三五”期间,学院为社会培养了9000余名合格的高职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率96%以上,连续多年保持全省前列,企业认可度和社会美誉度逐年提升。

4.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综合评价亮点突出

紧扣社会需求,根据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设置。开办的31个专业中有2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示范重点建设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骨干专业。

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创新思路,破解校企合作难题。学院与铜陵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签订了“政校企合作”协议,根据园区企业人才需求开展订单培养,逐级推进校企深入合作,形成了学院、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的基本格局。

“十三五”期间,全面实施了“人才培养综合评价体系”改革,进一步完善了评价内容、评价范围、评价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十三五”期间,学生技能竞赛成果丰硕,代表安徽省组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获得二等奖5个、三等奖12个;参加安徽省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10个、二等奖46个、三等奖105个。汽车驾驶与保养学生社团荣获安徽省高校最具影响力“十佳社团”。

“十三五”期间,以院、省级质量工程为抓手,逐步提升了教学研究能力和科研能力,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立项102项,省级重点科研项目立项(含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19项。

5.聚焦学生突出重点,育人工作全面推进

“十三五”期间,在新形势下主动适应高校学生工作新常态,不断提升学生管理服务水平。丰富教育载体,加强学生思政教育。以“科技文化节”等品牌文化活动为引领,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优秀文化育人功能。

开展“垃圾分类”、“节约粮食”和“创文明宿舍”等专项行动取得初步成效。初步建立了跨校区学生工作机制,基础性学生管理事务不断创新提升,民族生管理服务工作与时俱进,辅导员职业能力和素质明显提高,学风建设成效显著。

学生资助工作实现精细化,校内资助与精准帮扶高度融合,资助工作获省绩效评价考核“优秀”等次。

2016年,院团委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

6.师德师风建设强化,师资结构逐步改善

不断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制定了师德师风建设实施细则,形成了学院“师德规范”、教书育人“十倡导”“十不准”。建立和完善了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考核评价体系。

“十三五”期间,共引进专业师资24人。优秀教师纷纷涌现,其中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2人,教坛新秀2人,铜陵市名教师2人,铜陵市铜都青年英才教师2人。教师在省级以上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共获国赛二等奖1项,省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8项的喜人成绩。

截至2020年底,学院专业技术人员中有高级职称64人,中级职称72人,初级职称及以下27人。“双师”型教师占比达到40%。常聘外部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80多名。

7.创新培训业务增长方式,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精准服务企业培训需求,创新培训模式,着力加强培训鉴定资源建设,以重点培训项目为依托,打造职业技能培训品牌。积极寻求与外部培训机构合作,新拓展了涉及8家单位30多个员工技能提升培训项目,为培训业务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十三五”期间,开展各类培训鉴定达3万余人次。

师生志愿者积极投身社会公益和志愿服务,不定期开展各项社会志愿服务活动。院青协获第十二届“安徽省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称号。通过访贫问苦、帮扶修路、爱心助学、义务维修等,胜利完成了持续帮扶枞阳县钱铺镇长山村脱贫攻坚的任务。

8.校园环境进一步改善,节约文化基本形成

育人环境进一步改善,“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校园文化品位进一步提升。以平安校园为目标,校园环境更加安全稳定。

持续深化节约型校园建设活动,深挖细究、查缺补漏。水电巡查和用水周平衡分析制度常态化坚持,节水节电取得显著成效。节能环保响应国策,垃圾分类身体力行,节约型校园理念渐入人心,节约型校园特色文化基本形成。

9.疫情防控取得预期效果

通过建立常态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机制,全体教职工和合作办学单位联防联动,制度完善、措施有力,保证了全院师生、合作办学师生和培训学员零感染、零疑似、零确诊,保证了学院的安全稳定。

10.融合发展成果初现,校内资源充分利用

“十三五”期间,在集团内部院校间部分融通了办学资源,又通过与中航国铁、海天、玉成等社会办学实体在招生、教学、就业和生活服务的全方位合作,盘活了因生源连续下降造成闲置的办学资源,学院经营状况得到了有效改善。

11.基本实现了和谐发展

“十三五”期间,在全院教职工共同努力下,学院克服困难、强化经营管理,实现了教职工人均收入逐年增长。虽未能实现“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五年人均年收入翻一番的目标,但教职员工平均工资总额从2015年的6.8万元增至2020年的9.05万元,年均增长5.9%,已属相当不易。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1.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在移交之前,举办企业无法按照生均拨款制度落实投入机制,学院移交市政府统筹管理后,制约学院发展最核心的经费保障问题依然存在。

2.招生形势依然严峻。随着本科录取人数和录取比例不断提高,招生考试政策不断调整,办学硬件条件比较性差距越来越大,招生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高职招生形势依然严峻。

3.专业特色鲜明但未发展为办学优势。长期企业办学形成的特色专业尚未转化为品牌专业或招生优势专业,专业与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校企深度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专业内涵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4.员工结构不合理。员工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一直是困扰学院发展的突出问题,虽然“十三五”期间有所改善,但人力资源新老矛盾相互迭加,各类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且衍生的各类问题正逐步显现。

5.与集团内部其他单位融合程度不高,特别是在发展定位、品牌培育、资源统筹等方面尚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困扰。

二、“十四五”期间发展分析

(一)外部环境分析

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国家重要政策出台为标志,职业教育已进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新阶段,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国家职业技能培训计划推进力度进入“十四五”后也将进一步加大。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搭建长三角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平台,铜陵作为27个城市之一,高技能人才需求将更为旺盛,职教交流将更加频繁,培养资源将更加共享。

高职教育的发展已由规模扩张转变为内涵式发展,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已成为新形势下的新任务。安徽省高职教育资源已经进入绝对过剩阶段,激烈竞争成为高职招生的新常态。

技工强市上升为市委市政府战略目标,与其配套的促进本地职业院校毕业生在铜就业创业的新政策逐步出台,力度逐渐加大。铜陵有色再次明确其培训业务仍委托我院承办,且总量不减。

大江教育集团的设立得到了省、市政府的关注和支持,建设规划正在积极推进,并获得相应资金与政策支持。办学条件将得到全面改善,集团化办学和经营带来的师资、教学设施等整合与共享的优势将逐步显现。

(二)内部资源能力分析

办学硬件资源方面有较大差距,天井湖校区设施较陈旧且更新能力不足,西湖校区建设尚未全面展开。

师资资源方面总量尚可,但教师专业结构不甚合理,年龄老化仍较严重,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双师结构均有待进一步加强建设。

办学资质方面,服务本地主要产业的高职专业设置较齐全,办学经验丰富,但缺乏热门专业。技能鉴定局限于通用工种,不具备职业准入工种的鉴定资质。

办学历史悠久,具备完整严谨的教学体系和规范的管理制度;通过实施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已形成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常态化运行机制;学生管理服务规范。

培训和订单培养市场开拓不足,业务结构单一、能力建设不足、资质薄弱,培训业务对体制依赖严重,未形成培训品牌。

经营能力方面,员工成本意识较强,财务管理规范,信誉好。社会关系较简单,与政府及企业联系尚不密切。

(三)机遇、挑战,优势、劣势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了学院“十四五”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自身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1.机遇

——政策方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出台后,职业教育的民生属性越来越凸显。过去十多年以示范校骨干校建设引领的高职院校绩效导向生均经费拨款方式正在改革,对院校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企业和社会的成果越来越多地使用财政资金支持政策配套。《安徽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已带来企业员工培训需求大幅增长。即将到来的水平类职业技能评价体制改革,将为鉴定工作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体制方面。虽然目前市政府对学院未承诺提供固定的或与办学绩效挂钩的办学经费,但按照“五年职工收入基本拉平”的口头承诺,以项目投入或其他名义对学院进行办学资金支持是大概率事件。

——市场方面。未来五年,包括铜陵有色在内的本地企业对新增高素质劳动力需求,企业管理培训需求,转岗培训、技术技能提升需求持续增长。部分企业可能在招生(招工)、培养、实训、招聘、就业方面对本地院校有“全人才链”合作服务的需求。

2.挑战

——安徽省高职适龄入学人口持续下降,生源竞争激烈,招生工作的精力和成本大幅提高。

——学院与政府办院校现有办学条件差距较大,未来在办学经费保障方面仍有不确定性。

3.优势

——已形成资源开发和现代制造类特色专业群,有一定的行业影响和竞争优势。

——教职工熟悉企业,对企业文化不排斥,厉行节约成为惯性,纪律性较强,有进一步服务企业、实现价值的愿望。

4.劣势

——由于缺乏办学投入保障机制,创新思维常受到限制。

——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等方面与现代职业教育要求尚有差距,核心竞争力不强,社会影响力不大。特色专业生源不足,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缺乏热门高职专业招生资质。

——培训能力与社会要求相比严重不足,培训平台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三、“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思路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据《安徽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铜陵市“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和《大江教育集团总体战略规划》等规划蓝图,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围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升职业技能素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根本主题,主动融入融合集团,促进要素整合,实现内涵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科学定位,明确目标原则。在充分总结学院“十三五”规划目标落实情况下,辩证对待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认真分析国家、行业和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学院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科学预测学院未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科学论证学院“十四五”期间的发展目标、思路和建设重点,使规划目标具有标志性和前瞻性,战略思路具有科学性和创新性,规划实施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考核性。

2.深化改革,创新思路原则。以建设省级优质高职院校和“升本”作为学院远景发展的战略取向,根据发展目标找准制约学院未来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问题,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内涵与特色的关系,通过深化内部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增强内部活力,促进具体办学指标的实现。

3.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原则。规划编制既要总揽全局、系统设计、统筹兼顾,又要突出重点、破解瓶颈、分步推进。要将各类资源要素与各项规划相结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4.实事求是,注重衔接原则。注重加强与安徽省和本市“十四五”相关规划相结合,与学院自身特色及发展现状相结合,与大江教育集团深度融入融合相结合。特别是要把握标杆院校、同类院校的发展现状,实事求是的科学论证学院发展定位,实现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专项规划与学院规划之间的有机衔接。 

(三)发展思路和总体目标

坚持以建设省级优质高职院校和“升本”远景发展目标,紧扣内涵发展、高质量融合发展主线,到“十四五”末,将学院建成高职教育实现可保持的教育规模、多种办学形式协调发展、培训品质和影响力持续提升的对地方技能人才培养有突出贡献的特色省级优质高职院校。立足现实,着眼长远,逐步解决好影响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在保证学院平稳发展的基础上,加快实现“升本”目标。

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重在实践中探索,走特色发展之路。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培训鉴定、社会服务方面追求和满足对地方经济社会的支撑度和贡献度,在内部管理、毕业生就业、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逐步建成安工特色。

坚持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发展效益的协调和统一,确保学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具体发展目标

1.办学规模:到“十四五”末,全日制高职在校生55006000人,五年制和“3+2”办学在校生1000人,年培训鉴定及继续教育达到10000人次。

2.办学条件:按大江集团规划建设的5000人规模的西湖校区投入使用,天井湖校区改造成为办学资源配置合理、能够适应管理服务类人才培养及各类培训发展的基地。教学条件得到充分改善,教学科研设备仪器总值达到6000万元;实训基地达到80个;校内实训室(含共享)达到70个;图书馆藏书突破50万册;学生活动、运动健身设施在集团内充分共享。资产总额达到3亿元。

3.专业建设:招生专业总数稳定在30个左右,专业设置随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动态调整和改造,持续提升与地方重点产业匹配度,若干高职专业在集团内部开展一体化中、高职衔接培养。

4.人才培养:到“十四五”末,全面开展“1+X”证书制度,在校生取得X证书比例不低于全省平均;毕业生就业率进入全省前二十强,力争进入前十五强;毕业生在铜就业率达到30%以上。订单培养率进入全省前二十强。学生职业技能大赛综合排名争取全省中上游水平。

5.队伍建设:到“十四五”末,教职工总数控制在260人以内,其中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85%以上。企业常聘教师达到150人。专业课教师双师率达到70%以上。充分发挥集团优势,实现师资队伍“资源共享”最大化。

6.和谐发展:经营管理规范精细,绩效制度科学合理。到“十四五”末,教职工人均年收入达到本地同类院校水平。

四、“十四五”期间重点建设和工作任务

(一)创新办学模式,深度融入大江集团

1.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更紧密地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延伸对企业的人才培养使用服务,为地方输送适用和相当数量的技术技能人才。培育核心竞争力,实现办学价值,努力争创本科层次职业院校。

2.建立广泛的政校企合作关系,实现校企深度融合、资源共享、协同育人;以体制为纽带,巩固和深化合作共享关系,搭建集团内中高职有效衔接、深度融通平台;以共赢为目标,搭建以我院为节点的人才培养立交桥。

3.树立“铸人、成事、润世间”的价值取向,在文化、制度、行为方面深度融入大江集团,以学院自身发展建设和支撑集团,在集团发展中惠及学院。

(二)创新和完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1.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继续完善、深化创新实践活动,持续构建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到“十四五”末,初步形成理念先进、实施效果良好,有大江集团特色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

2.推进专业结构调整,增强服务发展能力。紧紧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持续实施专业结构调整与改造,加大热门专业和地方急需专业的建设力度,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专业设置与地方需求有效衔接。

3.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产教融合,深化“引企入教”改革,与知名行业企业建立产教联盟,共同开发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人才质量标准,建立职业教育模式标准;优选业内领先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

4.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大力推进项目化和任务化课程建设,动态更新课程内容,建立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课堂,普及利用信息化手段完成课堂教学。

5.健全三级职业技能竞赛机制,完善激励机制,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每年获省()级技能大赛奖项30个以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奖项1个以上。

(三)建设适应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

1.建设规模合理的教职工队伍。以“控制总量、集团共享、适度引进、内培为主、外聘为辅,逐步推进后勤保障事务社会化”为原则,科学编制学院员工队伍建设总体方案和年度方案。根据高职教育规模和培训业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积极引进专业和岗位紧缺人才。

2.着力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不断提高教师职称和学历结构,到“十四五”末,教师中具有正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数达到5人,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达到40%,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不低于50%。实施“名师工程”,培养和造就一批名师、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力争10-15人进入省拔尖人才资助项目、教学名师和教坛新秀,力争1-2人进入国家级教学名师。

3.提升教师职业能力和业务水平。确保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不断提高教师“双师”能力。开展国外进修、访学和实践,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掌握前沿技术技能的骨干教师,力争再建3个市级、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成1-2个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成1-2个国家级“双师型”名师工作室。

4.继续推进教师多专业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政策,引导和激励教师参与多专业能力建设。鼓励教师授课领域向新专业课程、紧缺专业课程和培训课程拓展。到2025年,“一专多能”教师达到教师总数20%,跨学历教育和培训教师达到教师总数30%

5.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能够准确把握高职教育规律,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

(四)拓展社会服务功能

1.做大做实传统培训鉴定业务。积极争取铜陵有色支持,形成相对稳定的培训业务基础。加大开发铜陵有色成员单位需求,将培训与毕业生就业有机结合。

2.大力拓展社会培训市场。充分发挥现有鉴定资质作用,紧抓政府主导的职业技能提升机遇,通过战略合作等方式,开发新需求,重组培训业务,以培训业务的增长稳步促进学院业务结构调整,盘活富余资源。到“十四五”末,年培训鉴定收入达到800万元。

3.积极争取资质,提升培训能力,扩大培训影响。积极承办省市和企业技能大赛、技术比武,拓展大赛的工种和内容,提升比赛的层次和内涵。争取资质,开拓职业准入培训市场,将培训业务延伸到职前和转岗。

4.开展人力资源服务。加强政校企合作,探索面向地方企业招工招生和招生招工的路径;遴选合作企业,探索常驻企业的全人才链服务模式;重点服务地方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保持毕业生在铜就业率全市领先。

5.推进科技成果应用和转化。搭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推广服务平台,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参加企业技改和项目开发,推进科技成果应用和转化。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优秀的精神文化为核心,以优美的环境文化为基础,以先进的制度文化为保障,以高尚的行为文化为表现,以良好的形象文化为展示,持续优化立德树人育人环境。通过实施“五大文化提升计划”,合力打造载体更加丰富、品牌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育人效果更加明显、引领更加有力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校园文化,切实提升学院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五、保障措施

(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以党建有力引领发展

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中得以贯彻,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展过程中得以体现。坚持党建引领发展方向,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建贯穿于办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有力保障学院发展。

(二)落实“三全育人”,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

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中心环节,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十大育人”体系,逐步培养、提炼、形成学院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凝聚立德树人合力,做到多元一体,实现主体间协同,形成“人人尽责”的“三全育人”新机制。有效衔接育人各阶段,建立长时间、可持续、贯穿式育人链条,确保育人工作贯穿大学生入校到毕业各阶段,形成“时时皆有”的“三全育人”新模式。健全立体教育体系,构建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并举的教育体系,形成“处处同在”的“三全育人”新格局。

(三)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1.争取政策,确保维持办学规模和校园稳定的最低限度的建设资金和日常办学经费。

2.在大江集团的统筹规划下,以整合、共享为宗旨,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分区科学、环境优美的新校区。

3.继续对天井湖校区进行校园环境综合整治,改造体育运动场。美化并保持建筑内外环境,增进校园观感和文化气息,提升环境品质。

4.加强校内实训能力建设。科学制定实训室建设规划,新建5-10个适应专业教学需要的校内实训室,改建和共享20个左右校内实训室,添置更新必要的仪器设备。

5.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技术先进、扩展性强、安全可靠、高速畅通、覆盖全院的校园网络环境。建成功能齐全的教学、管理与服务的系统,建成适应业务需要的远程教学培训平台,建成数字图书馆,到“十四五”末,数字化校园实现全方位覆盖。

(四)深化教学科研管理制度改革

1.加强教学组织管理,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发挥专家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功能;健全课程建设、实践性教学环节实施过程的质量管理,完善评价和考核、评估和督导、教学检查、教学信息收集和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检测与反馈过程的质量管理,完善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2.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实现人才科学评价。建立由政府、学校、家长、行业、用人企业等多方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体系。

3.强化基层教学组织,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完善“双基”建设,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完善教师培训、挂职锻炼制度,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完善外聘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能工巧匠等兼职教师管理办法。

4.创新社会服务机制,提升服务社会能力。通过深化校企合作,逐步建立学院服务社会的长效机制;充分利用人才和技术优势,通过搭建平台和政策引导,鼓励教师从事社会服务工作;充分利用校内实践基地,开展社会服务。

5.完善教科研管理办法,促进成果转化应用。对现有教科研项目管理、经费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制定科研激励政策,健全教科研制度体系,为教科研工作开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五)加强学生管理服务

1.强化服务职能。加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建设,建立、健全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开发资助管理网络系统;建立动态勤工俭学岗位设置与监控系统,探索设立校友基金;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

2.辅导员队伍实现专业化。制定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划,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培训和管理。分批选送辅导员参与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师等的培训。

3.加强就业指导,构建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按照“就业指标刚性化、就业任务全员化、就业信息网络化、就业面向社会化、就业重心基层化”的原则,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探索构建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促进毕业生在铜就业。

4.加强公寓管理服务和生活服务。在大江集团框架下,完善与教学模式、短期培训相适应的公寓管理工作方式,提高公寓服务质量和时效性。完善学生校园生活服务设施,创造健康的竞争环境,提高膳食服务和其他生活服务的质量。

(六)进一步改善培训管理体系

1.探索培训项目市场化运作的思路、模式、途径,积极拓展培训市场,重构培训业务管理体系,积极申报职业技能等级评价资质。

2.提升培训能力。改善培训硬件条件;培养培训师队伍,建立培训师资库;加强培训项目开发,积累培训资源;组织编写适合地方企业需要的特色教材。

3.改进培训管理机制。通过借鉴和创新,形成资源共享、组织合理、运行顺畅、讲究绩效的培训机制。

(七)加强日常管理,确保规模与效益

1.围绕学院战略和核心任务,对标对表“双高计划”,强优势,补短板,继续增强基础管理工作的计划性、系统性和针对性。

2.强化“五个不让”作风建设,提高执行力,明确单位、部门管理劳动纪律的职责。逐步推动日常管理工作中“惯例做法”向“制度流程”转变。

3.坚持分校区“双重管理”的原则,建立并逐步完善制度层面保障体系。加强与集团内外办学单位进一步完善沟通协调机制,对问题和矛盾做到预见性防范、及时性处理。

4.持续深化开展建设节约型校园活动,坚持在水电管理、低值易耗品及耗材采购、实物资产规范管理等方面出经验、出成果,使节约型校园创建活动再上新台阶。

(八)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发展内在动力

1.根据大江集团管理体制,完善母子公司的管控模式,持续创新管理机制。以“办好自己的事”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制度的创新性、针对性、及时性、有效性。在过渡期,学院内部管理制度坚持不立不破,破立同步,不留真空。

2.以“定位准确、职责清晰、管控有力、营运高效”为目标,加快内设机构优化后的后续工作,推动管理重心下移、教学科研、学生工作关口前移。逐步实现培训业务与后勤保障市场化运作。

3.深化“放管服”改革,按照“应放必放,能放尽放”的原则,加快推进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管理方式由过程管理向目标与过程管理并重的转变,激发系部办学活力,提高系部自主管理能力。

4.推进收入分配改革,逐步实现按绩分配、按效分配、按价值分配。探索符合学院特点的员工基础薪酬改革的基本方式,逐年制定年度薪酬增长方案。

(九)坚持依法治校,提高学校民主管理水平

发挥《章程》的制度基础作用,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保障学院可持续发展。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议事制度,提高领导班子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规范各项办事制度,大力推进院务公开。完善各类监督制度,顺畅师生利益表达的机制和渠道。完善教代会制度,强化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充分保障师生员工的民主权利。

(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以“十四五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为抓手,不断凝练、提升富有特色的安工文化,将节约意识、质量意识内化为校园文化,为学院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精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