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火灾安全隐患及防范常识
1、不注意用电安全,在教室、宿舍乱拉私接电线,使用电炉、“热得快”等大功率电器使电线过载变热起火。
2、在学生宿舍内擅自使用煤炉、液化炉、酒精炉、蜡烛等明火引发火灾。
3、在教室、宿舍及公共场所吸烟,乱丢烟头、火种引发火灾。
4、在宿舍存放易燃易爆物品或在楼道堆放杂物引发火灾。
5、熟悉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场所的消防安全出口、逃生线路等情况;
6、发现火情初起时保持镇定,不要惊慌,应及时寻求帮助,酌情选择灭火器、水或以扑打、窒息等方法将其扑灭;
7、要爱护消防设施和灭火器材,不能随意移动或挪做他用。发生火灾立即报“119”火警和学院保卫部;
8、扑救火灾应注意切断电源,转移易然易爆危险品;
9、火灾逃生十要素:熟悉环境、迅速撤离,毛巾保护,通道疏散,低层跳离,绳索滑行,借助器材,暂时避难,标志引导,避免踩踏。
火场逃生九要诀
一是火灾袭来时要迅速逃生,不要贪恋财物;
二是平时就要了解掌握火灾逃生的基本方法,熟悉几条逃生路线;
三是受到火势威胁时,要当机立断披上浸湿的衣物、被褥等向安全出口方向冲出去;
四是穿过浓烟逃生时,要尽量使身体贴近地面,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五是身上着火,千万不要奔跑,可就地打滚或用厚重衣物压灭火苗;
六是遇火灾不可乘坐电梯,要向安全出口方向逃生;
七是室外着火,门已发烫时,千万不要开门,以防大火窜入室内。要用浸湿的被褥、衣物等堵塞门窗,并泼水降温;
八是若所有逃生线路被大火封锁,要立即退回室内,用打手电筒、挥舞衣物、呼叫等方式向窗外发送求救信号,等待救援;
九是不要盲目跳楼,可利用疏散楼梯、阳台、排水管等逃生,或把床单、被套撕成条状连成绳索,紧拴在窗框、铁栏杆等固定物上,顺绳滑下,或下到未着火的楼层脱离险境。
二、盗窃安全隐患及防范常识
盗窃,是指一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国家集体或他人财物的行为。在高校发生的各类案件中,盗窃案高达90%以上。
对于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做好以下几点:
1、在操场、食堂、教室、阅览室、实验室、办公室等场所要注意保管好随身携带的物品。短暂离开时,要将贵重物品带走;
2、请不要把手机、手提电脑等贵重物品及大额现金放在书包内,并用书包占位;
3、贵重物品、尤其是笔记本电脑要放置带锁的抽屉、橱柜等安全保险的地方,不用时应予以寄存;
4、要养成随手锁门关窗的习惯,晚上睡觉不要将贵重物品和衣物放于窗前、窗台;
3、大额现金应及时存入银行,密码选择不要用生日等易被他人破解的数字,存折丢失应及时挂失;
4、手机充电要机体和电板分离,不易将手机整体充电,充电人不可离开现场,离开时要委托他人保管;
5、遵守宿舍管理规定,不留宿外来人员。保管好自己的钥匙,不要随便借给他人或乱丢乱放;
6、发现可疑人员时要提高警惕,加以询问,必要时拨 “110”电话报警。
7、一旦发生盗窃案件,同学们应立即报告学院保卫部门,注意保护现场,并积极配合学院保卫部门做好案件调查工作。
三、饮食安全隐患及防范常识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学生饮食安全是学校保证大学生健康安全的重要一环,也是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方面。近年来,“苏丹红”“调白块”“三聚氰胺”等餐桌上的污染,时刻提醒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饮食安全。校园食堂发生的学生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也告诫我们必须加强食品安全的教育、宣传、管理工作。
大学生常见的营养误区:
1、 蔬菜营养不如鱼肉好;
2、 水果营养一定比蔬菜好,可以水果代替蔬菜;
3、 瘦肉含脂肪量极少;
4、 饮用水越纯越好;
5、 纯天然食品一定对人体无害;
6、 加了添加剂的食品一定有害;
7、 洋快餐营养丰富。
食物中毒的种类:
1、 细菌性食物中毒;
2、 植物性食物中毒;
3、 化学性食物中毒;
4、 真菌毒素性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的处理:
1、 中毒者处于通风良好的环境中,注意保暖;
2、 应让中毒者侧卧,便于吐出;
3、 呕吐时,不能喝水、进食,结束后马上补充水分;
4、 留取呕吐物和大小便样本,便于检查取样;
5、 如腹部剧痛,可取睡姿势并将双膝变曲;
6、 出现抽搐现象时,用手帕等物塞入口中,防止咬破舌头;
7、 脸色发青,脉搏虚弱时,谨防休克,立即送医院。
四、诈骗安全隐患及防范常识
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提防和惩治诈骗分子,除需要依靠社会的力量和法治以外,更主要的还是大学生自身的谨慎防范和努力,认清诈骗分子的惯用伎俩,以防止上当受骗。
高校诈骗作案的主要手段有:收集资料,行骗家长;中断通讯,谎称行骗;求助为名,骗取信任;套取密码,偷梁换柱;假冒身份,借钱行骗;冒充学生,推销诈骗。
大学生要做好对校园诈骗的预防就必须提高防范意识,学会自我保护;交友要谨慎,避免以感情代替理智;同学之间要相互沟通,相互帮助;服从校园管理,自觉遵守校纪校规;
1、提高防范意识,学会自我保护,不要将亲朋好友的姓名、电话号码等信息告诉陌生人;
2、交际须谨慎,不贪图便宜,不轻信花言巧语;
3、求职就业时谨防落入“传销”陷阱;慎重对待网络、手机传销等信息。
2、交际须谨慎,不贪图便宜,不轻信花言巧语;
3、求职就业时谨防落入“传销”陷阱;慎重对待网络、手机传销等信息。
五、性骚扰、性侵害安全隐患及防范常识
性骚扰是主要是指一方通过语言的或形体的有关性内容的侵犯或暗示,给另一方造成心理上的反感、压抑和恐慌。性侵害主要是指在性方面造成的对受害人的伤害。
大学生防性骚扰、性侵害要诀:
1、筑起思想防线,提高识别能力。消除贪图小便宜的心理,对一般异性的馈赠和邀请应婉言拒绝;
2、个人品行端正,反性骚扰的态度坚决。对于不相识的异性,不要随便说出自己的真实情况;
3、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相信和依靠组织。发现对自己不怀好意,动手动脚或有越轨行为,要严厉拒绝,大胆揭发其阴谋或罪行;
4、参加社交活动与男性单独交往时,要理智地有节制地把握好自己,尤其应注意不能过量饮酒;
5、掌握必要的防身技能,提高自我防范的有效性。把握时机,狠准快地打击犯罪分子要害部位,乘隙逃离险境;
6、注意设法在案犯身上留下印记或痕迹,以备追查、辨认案犯时作证据;
7、性骚扰、性侵害一般都有其发案的规律性,应尽量规避易受侵害的时间和场所(如夜晚、僻静)。女同学外出应结伴而行。
六、抢劫安全隐患及防范常识
抢劫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施行将公私财物据为己有的一种犯罪行为。抢夺则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乘人不备公然夺取他人财物的一种犯罪行为。
大学生要注意做好抢劫、抢夺防范:
1、夜间不要单独到昏暗偏僻的地方行走,若非去不可,应结伴而行;
2、不要独自到银行、邮局等处领取大宗现金。携带贵珍物品或大宗现金出行,要提高警惕,注意观察周围情况;
3、采取默认方式交出财物,使作案人放松警惕,看准时机向有人、有光的地方跑;
3、与犯罪分子说笑斗口,巧妙周旋和麻痹作案人,看准时机进行反抗或逃脱其控制;
4、理直气壮地对犯罪分子进行说服教育,晓以利害,造成其心理恐慌,迫其自动放弃;
5、利用有利地形和身边的砖头、木棒等与犯罪分子对峙或攻击,使犯罪分子无法近身;
6、临危不惧、随机应变,沉着冷静地进行应付。大声呼救,或故意高声说话,引起周围人注意;
7、注意观察,准确记住作案人身高、体态、发型、衣着等特征,并尽可能留下记号,记住逃跑方向后及时报警。
七、流氓滋扰安全隐患及防范常识
流氓滋扰主要是指对校园秩序的破坏扰乱,对大学生无端挑衅、侵犯乃至伤害的行为。高校的流氓滋扰形式主要有:校外的不法青年通过多种途径与少数大学生进行交往,发生矛盾或纠葛后,便入校寻衅滋事、伺机报复;有目的地到学生宿舍、教室等处寻找机会侮辱、搔扰、调戏女生;到校园内斗殴滋事,莫明其妙的恐吓和威胁,甚至敲诈勒索,伤害学生;电话骚扰等。
大学生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讲究策略和方法,正面对其劝告,避免纠缠,防止事态扩大,遭到伤害。
2、坚持以说理为主,不要轻易动手,同时又要注意留心观察、掌握证据。
3、对公开侮辱、殴打自己的同学等恶性事件,要敢于见义勇为,挺身而出,积极地加以揭露和制止,并及时报警。
4、增强法律保护意识,将矛盾情况及时告知家长、老师和同学,请求帮助和支援。
八、传销陷阱安全隐患及防范常识
非法传销手段有:以双赢制、电脑排网、框架营销等形式进行传销;假借专卖、代理、特许加盟经营、直销、连锁、网络销售等名义进行变相传销;采取会员卡、储蓄卡、彩票、职业培训等手段进行传销和变相传销,骗取入会费、加盟费、许可费、培训费;以及其他传销和变相传销的行为。
大学生防范传销陷阱须做到:
1、了解非法传销的欺诈本质,明确传销活动系非法活动,增强抵制各种诱惑自觉性。
2、不要将个人信息资料轻易告诉他人,以防被人以招聘、社会实践等活动为名陷入传销活动。
3、到正规的人才市场招聘工作,不要轻信同学、朋友优厚待遇的许诺。
4、发现不法分子在进行非法传销活动,应及时报警或向学校保卫部门报告。
九、网络安全隐患及防范常识
1、校园网用户应当遵守有关法规的规定,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下列内容的信息:违反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散步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教唆犯罪。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
2、遵守网络道德,做文明守法网民;
3、网络交友须谨慎,要增强防范意识,防止上当受骗;
4、加强技术保护措施,预防病毒侵入,并注意做好重要资料的备份保管工作。
十、交通安全隐患及防范常识
1、增强交通安全意识,自觉遵守校园交通管理规定;
2、在校园内行走,应注意观察、避让车辆;
3、平时出行注意了解和掌握交通标识,严格遵守交通规则;
4、不准在校园内练习或试驾机动车;
5、所有车辆进入校园应服从管理,按规定路线行驶,并停放在指定地点;
6、自行车出入校门须自觉下车推行。严禁购买赃车和证照不全的自行车。
交通安全平时要注意做好几下以点:
1、外出须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的靠路边行走,不要几个人并排走,不准在道路上扒车、追车、强行拦车或抛物击车。
2、穿越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线、天桥和地下通道,集中注意力,看清来往车辆,不要边走边接打手机或随意招呼出租车。
3、不坐超载或无证经营的车辆、马自达,不催司机开快车。
4、不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乘坐公共汽车、出租车和长途汽车。
5、骑自行车不要载人,超车时注意前后车辆,不要互相追逐或曲折竞驶。
十一、节假日旅游安全隐患及防范常识
在假日和旅游季节,同学们都喜欢外出观光旅行,一方面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一方面也增加社会实践能力。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旅游安全防范常识。
(一)、旅游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是选择好旅行社或旅游团体组织,以免上当受骗;其次要选择轻便、合适的衣服和鞋等,特别是登山旅游;再次准备好随身携带物品,尽量少带东西,遵从适度够用原则。此外,千万别忘了带上学生证、身份证和一些应急药品。
(二)、旅游中的注意事项
1、乘车船时的人身安全防范。乘车船出现意外事故,应充分利用出事前短短几分钟或几秒钟时间,使自己身体处于较为安全的姿势,采取一些自防自救措施,同时还要寻找机会,寻求外援。
2、钱物保存。盗窃分子在车船上的主要作案手段有偷梁换柱,浑水摸鱼,窗外黑手,抛砖引玉,瞒天过海,顺手牵羊等。外出旅行,要时刻提高警惕,尽量把物品集中放在经常照看得到的地方,事先备好零用钱,不要频繁打开钱包。尽量别到人多拥挤的地方,遇到可疑人员或作案者,及时大胆向公安人员或乘务员报告、检举。万一不幸遇到抢劫,要胆大心细,勇敢机智,想法调动和团结身边的群众,同犯罪分子作斗争。
3、住旅馆时的注意事项。外出旅游,千万别忘了带上身份证,以备住旅店时用。选择旅店时要谨慎,不要住“路边店”或“黑店”,以防敲诈勒索。住店时要保管好自己的财物,如同不相识的人同住一室,要提高警惕,不轻信人言。
4、登山注意事项。首先要根据个人体质,量力而行,结伴而行;雨雾天不要冒失走险路;要注意山林防火;要防毒虫(蛇)咬及野兽袭击;在深山、树林中行走,要注意防止迷路。
5、旅行中易发生的疾病及简易预防和治疗。常见疾病有:晕动病、急性胃炎、感冒、中暑等,要及时预防、治疗。
十二、春季常见传染病安全隐患及防范常识
春季是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水痘、腮腺炎、风疹、猩红热等。这些传染病大多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学校这种人员比较密集、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一旦出现更是比较容易传播,会对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春季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有所了解。
(一)、春季常见传染病类别:
1、流感(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1周。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
2、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传染源主要病人或带菌者,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长的为一周,人群普遍易感。
3、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8—12日,一般10天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可概括为“三、三、三”,即前驱期3天:出疹前3天:恢复期3天。出现38度左右的中等度发热,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口腔颊粘膜出现灰白色小点(这是特点);出疹期3天:病程第4-5天体温升高达40度左右,红色斑丘疹从头而始渐及躯干、上肢、下肢;恢复期3天:出疹3-4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皮疹开始消退,皮肤留有糖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麻疹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极少见。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性。
(一)、春季常见传染病类别:
1、流感(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1周。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
2、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传染源主要病人或带菌者,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长的为一周,人群普遍易感。
3、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8—12日,一般10天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可概括为“三、三、三”,即前驱期3天:出疹前3天:恢复期3天。出现38度左右的中等度发热,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口腔颊粘膜出现灰白色小点(这是特点);出疹期3天:病程第4-5天体温升高达40度左右,红色斑丘疹从头而始渐及躯干、上肢、下肢;恢复期3天:出疹3-4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皮疹开始消退,皮肤留有糖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麻疹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极少见。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性。
4、水痘 水痘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水痘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中低等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的卵园形的小水疱,24小时后水疱变浑浊,易破溃,然后从中心干缩,迅速结痂。临床上往往丘疹、水疱疹、结痂同时存在,呈向心性分布,即先躯干,继头面、四肢,而手足较少,且瘙痒感重。接受正规治疗后,如果没有并发感染,一般7-10天可治愈。传染源主要是病人,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传染和接触了被水痘病毒污染的食具、玩具、被褥及毛巾等的接触传染。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多见。由于本病传染性强,患者必须早期隔离,直到全部皮疹干燥结痂为止。
5、流行性腮腺炎 俗称“乍腮”,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的传染病,一般2周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是发热、耳下腮部、颌下漫肿疼痛,腮腺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方蔓延,可并发脑膜脑炎、急性胰腺炎等。传染源是腮腺炎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病毒经过飞沫使健康人群受感染。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
6、风疹 风疹是一种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春季是风疹的高发季节。开始一般仅有低热及很轻的感冒症状。多在发病后1到2天出现皮疹,疹的形状及分布与麻疹相似,出疹迅速由面部开始发展到全身只需要1天的时间,发热即出疹,热退疹也退,这些是风疹的特点。枕后、耳后、颈部淋巴结肿大,也是本病常见的体征。风疹患者带有风疹病毒却没发病的人和先天性风疹患者是此病的传染源。儿童及成人都可能得此病,发病前5天至7天和发病后3天至5天都有传染性,起病当天和前一天传染性最强。感染后基本上能获得永久保护。空气飞沫传播是风疹的主要传播途径,日常的密切接触也可传染。风疹无需要特殊治疗,诊断明确后,在家观察,做好皮肤、口腔的清洁护理,给以易消化富有营养的流食或半流食,注意安静休息。
7、猩红热 猩红热主要由A组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早期咽部充血、扁桃体红肿,表现为发热、咽痛、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发热24小时内出现皮疹,开始于耳后,颈部,上胸部,一日内蔓延至全身。皮疹呈鲜红色,针头大小,有些象“鸡皮疙瘩”,若用手指按压时,可使红晕暂时消退,受压处皮肤苍白,经十余秒钟后,皮肤又恢复呈猩红色,面部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口唇周围及鼻尖则显得苍白,舌乳头红肿。猩红热的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菌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偶可经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少年多发。该病有特效的治疗药物,治疗效果好,故治愈率高,危害已明显下降,但早诊断、正确治疗是关键。
(二)、预防措施:
1、教室、宿舍必须要每天通风、保持空气流动。每次应在半小时以上。定时打开门窗自然通风,可有效降低室内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改善室内空气质量,调节居室微小气候,是最简单、行之有效的室内空气消毒方法。建议各班指派专人负责教室及宿舍的开窗通风。
2、接种疫苗。常见的传染病现在一般都有疫苗,进行计划性人工自动免疫是预防各类传染病发生的主要环节,预防性疫苗是阻击传染病发生的最佳积极手段。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春季传染病的关键。要保持学习、生活场所的卫生,不要堆放垃圾。饭前便后、以及外出归来一定要按规定程序洗手,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应用卫生纸掩盖,用过的卫生纸不要随地乱仍,勤换、勤洗、勤晒衣服、被褥,不随地吐痰,个人卫生用品切勿混用。
4、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春天人体新陈代谢开始旺盛起来,正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机,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每天锻炼使身体气血畅通,筋骨舒展,体质增强。在锻炼的时候,必须注意气候变化,要避开晨雾风沙,要合理安排运动量,进行自我监护身体状况等,以免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
5、生活有规律。 睡眠休息要好,生活有规律,保持充分的睡眠,对提高自身的抵抗力相当重要。要合理安排好作息,做到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无论学习或其他活动使身体劳累过度,必然导致抵御疾病的能力下降,容易受到病毒感染。
6、衣、食细节要注意。春季气候多变,乍暖还寒,若骤减衣服,极易降低人体呼吸道免疫力,使得病原体极易侵入.必须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切不可一下子减得太多。合理安排好饮食,饮食上不宜太过辛辣,太过则助火气,也不宜过食油腻。要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如不吸烟、不喝酒,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蜂蜜和新鲜蔬菜、水果等。
7、切莫讳疾忌医。由于春季传染病初期多有类似感冒的症状,易被忽视,因此身体有不适应及时就医,特别是有发热症状,应尽早明确诊断,及时进行治疗。如有传染病的情况,应立刻采取隔离措施,以免范围扩大。
5、流行性腮腺炎 俗称“乍腮”,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的传染病,一般2周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是发热、耳下腮部、颌下漫肿疼痛,腮腺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方蔓延,可并发脑膜脑炎、急性胰腺炎等。传染源是腮腺炎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病毒经过飞沫使健康人群受感染。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
6、风疹 风疹是一种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春季是风疹的高发季节。开始一般仅有低热及很轻的感冒症状。多在发病后1到2天出现皮疹,疹的形状及分布与麻疹相似,出疹迅速由面部开始发展到全身只需要1天的时间,发热即出疹,热退疹也退,这些是风疹的特点。枕后、耳后、颈部淋巴结肿大,也是本病常见的体征。风疹患者带有风疹病毒却没发病的人和先天性风疹患者是此病的传染源。儿童及成人都可能得此病,发病前5天至7天和发病后3天至5天都有传染性,起病当天和前一天传染性最强。感染后基本上能获得永久保护。空气飞沫传播是风疹的主要传播途径,日常的密切接触也可传染。风疹无需要特殊治疗,诊断明确后,在家观察,做好皮肤、口腔的清洁护理,给以易消化富有营养的流食或半流食,注意安静休息。
7、猩红热 猩红热主要由A组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早期咽部充血、扁桃体红肿,表现为发热、咽痛、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发热24小时内出现皮疹,开始于耳后,颈部,上胸部,一日内蔓延至全身。皮疹呈鲜红色,针头大小,有些象“鸡皮疙瘩”,若用手指按压时,可使红晕暂时消退,受压处皮肤苍白,经十余秒钟后,皮肤又恢复呈猩红色,面部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口唇周围及鼻尖则显得苍白,舌乳头红肿。猩红热的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菌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偶可经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少年多发。该病有特效的治疗药物,治疗效果好,故治愈率高,危害已明显下降,但早诊断、正确治疗是关键。
(二)、预防措施:
1、教室、宿舍必须要每天通风、保持空气流动。每次应在半小时以上。定时打开门窗自然通风,可有效降低室内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改善室内空气质量,调节居室微小气候,是最简单、行之有效的室内空气消毒方法。建议各班指派专人负责教室及宿舍的开窗通风。
2、接种疫苗。常见的传染病现在一般都有疫苗,进行计划性人工自动免疫是预防各类传染病发生的主要环节,预防性疫苗是阻击传染病发生的最佳积极手段。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春季传染病的关键。要保持学习、生活场所的卫生,不要堆放垃圾。饭前便后、以及外出归来一定要按规定程序洗手,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应用卫生纸掩盖,用过的卫生纸不要随地乱仍,勤换、勤洗、勤晒衣服、被褥,不随地吐痰,个人卫生用品切勿混用。
4、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春天人体新陈代谢开始旺盛起来,正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机,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每天锻炼使身体气血畅通,筋骨舒展,体质增强。在锻炼的时候,必须注意气候变化,要避开晨雾风沙,要合理安排运动量,进行自我监护身体状况等,以免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
5、生活有规律。 睡眠休息要好,生活有规律,保持充分的睡眠,对提高自身的抵抗力相当重要。要合理安排好作息,做到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无论学习或其他活动使身体劳累过度,必然导致抵御疾病的能力下降,容易受到病毒感染。
6、衣、食细节要注意。春季气候多变,乍暖还寒,若骤减衣服,极易降低人体呼吸道免疫力,使得病原体极易侵入.必须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切不可一下子减得太多。合理安排好饮食,饮食上不宜太过辛辣,太过则助火气,也不宜过食油腻。要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如不吸烟、不喝酒,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蜂蜜和新鲜蔬菜、水果等。
7、切莫讳疾忌医。由于春季传染病初期多有类似感冒的症状,易被忽视,因此身体有不适应及时就医,特别是有发热症状,应尽早明确诊断,及时进行治疗。如有传染病的情况,应立刻采取隔离措施,以免范围扩大。
十三、游泳安全隐患及防范常识
根据学院学生手册中《校园治安管理规定》第十六条、以及学院安全管理制度中《学生校外活动安全管理制度》第七条的要求:严禁学生在学院周边湖、河、沟等不具备安全条件的水域内游泳。
(一)、游泳池内游泳时注意事项
1、池边不可奔跑或追逐,以免滑倒受伤。
2、池边不可任意推人下水,以免撞到他人或撞到池边受伤。
3、池边严禁跳水,常因水浅,造成颈椎受伤而终生瘫痪。
4、戏水时,不可将他人压入水中不放,以免因呛水而窒息。
5、水中活动时,已感有寒意时,或将有抽筋现象时,应登岸休息。
6、若发现有人溺水时,即刻发出「有人溺水」呼救或打110请求支持,如果自己没有
学过水上救生,不可冒然下水施
7、若在水中发现自己体力不足,无法游回池边时,应立即举手求救,或大声喊叫「救命」等待救援。
(二)游泳时的安全防范常识
1、忌饭前饭后游泳:空腹游泳会影响食欲和消化功能,也会在游泳中发生头昏乏力等意外情况;饱腹游泳亦会影响消化功能,还会产生胃痉挛,甚至呕吐、腹痛现象。
2、忌剧烈运动后游泳:剧烈运动后马上游泳,会使心脏加重负担;体温的急剧下降,会使抵抗力减弱,引起感冒、咽喉炎等。
3、忌在不熟悉的水域游泳:在天然水域游泳时,切忌贸然下水。凡水域周围和水下情况复杂的都不宜下水游泳,以免发生意外。
4、忌长时间曝晒游泳:长时间曝晒会产生晒斑,或引起急性皮炎,亦称日光灼伤。为防止晒斑的发生,上岸后最好用伞遮阳,或到有树荫的地方休息,或用浴巾在身上保护皮肤,或在身体裸露处涂防晒霜。
5、忌不做准备活动即游泳:水温通常总比体温低,因此,下水前必须做准备活动,否则易导致身体不适感。
6、忌游泳后马上进食:游泳后宜休息片刻再进食,否则会突然增加胃肠的负担,久之容易引起胃肠道疾病。
7、忌游时过久:皮肤对寒冷刺激一般有三个反应期。第一期:入水后,受冷的刺激,皮肤血管收缩,肤色呈苍白。第二期:在水中停留一定时间后,体表血流扩张,皮肤由苍白转呈浅红色,肤体由冷转暖。第三期:停留过久,体温热散大于热发,皮肤出现鸡皮疙瘩和寒颤现象。这是夏游的禁忌期,应及时出水。游泳持续时间一般不应超过1.5—2小时。
8、忌有癫痫史游泳:无论是大发作型或小发作型,在发作时有一瞬间意识失控,如果在游泳中突然诱发,就难免“灭顶之灾”。
9、忌高血压患者游泳:特别是顽固性的高血压,药物难于控制,游泳有诱发中风的潜在危险,应绝对避免。
10、忌心脏病者游泳:如先天性心脏病、严重冠心病、风湿性瓣膜病、较严重心律失常等患者,对游泳应“敬而远之”。
11、忌患中耳炎游泳:不论是慢性还是急性中耳炎,因水进入发炎的中耳,等于“雪上加霜”,使病情加重,甚至可使颅内感染等。
12、忌患急性眼结膜炎游泳:该病病毒,特别是在游泳池里传染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令人吃惊。在该病流行季节即使是健康人,也应避免到游泳池内游泳。
13、忌某些皮肤病游泳:如各个类型的癣,过敏性的皮肤病等,不仅诱发荨麻疹、接触皮炎,而且易加重病情。
14、忌酒后游泳:酒后游泳体内储备的葡萄糖大量消耗会出现低血糖。另外,酒精能抑制肝脏正常生理功能,妨碍体内葡萄糖转化及储备,从而发生意外。
15、忌忽视泳后卫生:泳后,应即用软质干巾擦去身上水垢,滴上氯霉或硼酸眼药水,擤出鼻腔分泌物。如若耳部进水,可采用“侧跳”将水排出。之后,再做几节放松体操及肢体按摩或在日光下小憩15—20分钟,以避免肌群僵化和疲劳。
十四、毒品安全隐患及防范常识
新修订的《刑法》第357条规定:“本法所称的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这里列举的六种毒品仅是国际上常见的,但毒品却不仅限于这六种。1996年1月公布《麻醉药品品种目录》,共列入118种药品。在这个目录中,就有我们比较熟悉的麻醉药品如海洛因、吗啡、鸦片、大麻、可卡因、美沙酮、二氢埃托啡、度冷丁等。
染上毒品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原因:
1、 好奇心的驱使
2、寻求刺激
3、摆阔显富
4、排除解愁
5、治病解痛
6、他人引诱、胁迫、教唆。
毒品对人体的危害性:
毒品对人体的作用首先损害人的大脑,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其次是影响心脏功能、血液循环及呼吸系统功能,还会影响正常的生殖能力,吸毒者或其配偶生下畸形儿、怪胎屡见不鲜。吸毒可使人的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各类疾病。这些人往往面色蜡黄、身体消瘦、嘴唇焦黑、神色漠然。严重的则丧失劳动能力,以至日渐衰竭而死亡。吸毒者在毒瘾发作时,轻者头晕、耳鸣,重者呕吐、涕泪交流、两便失禁、浑身打颤;这时,吸毒者往往是丧失人性,丧失理智。他们四肢痉挛,鬼哭狼嚎,或撞墙或自伤,弄得鲜血淋漓,甚至自杀。另外,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吸毒者后期往往靠吸食毒品不能满足要求,转而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他们共用未经消毒处理的注射器和针头,致使艾滋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