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 第二章 第三节

发布时间:2021-10-19浏览次数:16

第三节 理论研究工作

 

一、理论研究的任务

理论研究包括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基础性研究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最新成果的研究阐释,也包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基本理论的研究。应用性研究主要是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的研究,包括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总结和提炼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研究和回答干部群众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也包括研究当今世界的新变化和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潮对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和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影响等。  

1. 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党的理论研究必须始终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首要任务,着力加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推出一批重大理论成果。深入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成果的实践基础、发展脉络、科学内涵、重大意义,为干部群众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  

2. 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阐明这一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阐明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理论品格,帮助人们领会精神实质、掌握精髓要义,增强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准确阐释“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核心内容,阐释关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观点,阐释关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重要观点,增强广大干部群众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坚定性。  

3. 研究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现实问题、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实践经验。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必然会不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也会不断产生新经验新做法,迫切需要通过理论研究作出新的提炼、概括和回答。坚持把重大现实问题、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实践经验作为研究重点,加强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更好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党的领导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问题研究,密切联系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联系当代世界的深刻变化,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  

4. 研究和解答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各地区各部门的工作实际,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围绕干部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力量进行深入浅出的回答,发挥析事明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作用。针对各种错误观点,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深入进行剖析阐释,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提高辨别能力,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  

5.研究当今世界的新变化和各种思潮。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和交锋更加频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的新情况新变化,深入研究世界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发展趋势,深入研究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各种思潮对我国的影响,以利于学习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以利于掌握动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  

二、理论研究的基本要求  

1.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第一位的要求,贯穿理论研究工作的全过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确保理论研究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2. 服务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党的理论研究工作要继承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在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服务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重要作用。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的研究作为主攻方向,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规律。坚持立足我国国情,研究和回答中国的现实问题,使理论研究工作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3. 认真贯彻“双百”方针。哲学社会科学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的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有利于理论的健康发展。努力营造生动活泼、求真务实的学术环境,提倡不同学术观点、学术流派的争鸣和切磋,提倡理性的批评与反批评。鼓励大胆探索,在实践中不断认识真理、发展真理。尊重实践,把实践作为判断理论是非的唯一标准。  

4. 积极推进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新的源泉,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理论创新的目的,不忘老祖宗,也要说新话。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准确把握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积极推动科研方法创新、学术观点创新和学科体系创新。  

三、理论研究的主要做法  

1.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2004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正式启动后,主要致力于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研究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对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深入开展基础理论研究,研究阐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课题为依托,组织多学科多领域专家学者重点攻关,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学理化,形成服务党和政府决策的理论研究成果。完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组织编写修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哲学社会科学专业重点教材,推进教材统一使用,改进教材呈现方式,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通过组织开展重大课题研究、重点教材编写、国内外调研等工作,引导社科理论界广大专家学者提高思想认识和研究能力,团结凝聚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通过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发挥了重大作用。  

2.建立和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机构建设。2017年12月,首批在中央党校、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防大学、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成立10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研究机构团结凝聚理论界精干力量,通过课题研究、专题研讨等方式,深入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出更多更好的理论成果,培养和造就优秀理论研究人才,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化、学术化和通俗化、大众化。研究中心(院)之间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能,在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研究宣传上发挥排头兵作用。  

3.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建设。1994年以来,先后在中央党校、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防大学、上海市、北京市、广东省成立7家研究中心,各地也都相继成立研究中心。2015年,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增加到15家。研究中心紧紧围绕学习研究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根本任务,着力加强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研究阐释,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加强对中央最新精神的宣传解读,加强对社会思潮的跟踪辨析,推出更多有较高价值的研究成果,在理论研究中发挥骨干作用。  

4. 加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培养高层次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强阵地。自2015 年起,先后遴选3批共37所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重点建设,在政策规划、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硬件设施、经费保障等方面予以特别支持。引导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聚焦教学主业,深化改革创新,积累成功经验,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研究宣传、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促进全国各级各类马克思主义学院整体发展。鼓励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研究阐释,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贡献智慧。  

5. 组织召开理论研讨会和座谈会。这是研究讨论重大理论问题、推进理论研究更加深入的重要形式。召开理论研讨会,可以产生优秀的理论成果,发现优秀的理论人才,有利于促进理论学习和理论宣传深入发展。理论研讨会按类型区分,有综合性、专题性、国际性等类别;按规模、层次、地域和部门组织区分,有中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各系统、各部门组织的理论研讨会。理论座谈会是以讨论、交流方式推动理论研究的重要形式,规模比较小,时间比较短,形式灵活,简便易行,有利于迅速产生效果。理论座谈会一般围绕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进行研讨,以配合党和政府重大决策的宣传和贯彻。

6.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党的理论研究队伍主要包括高校、社会科学院、党校(行政学院)、党政部门政策研究机构、军队院校和研究部门等。加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理论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工作,加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和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的理论人才的选拔、培养工作,着力壮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人才队伍。开展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轮训的工作,提高理论研究人才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