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理论宣传工作
一、理论宣传的任务
理论宣传是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让党的理论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并入脑入心的基本途径。新时代理论宣传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让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
1. 深入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持之以恒宣传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精神实质,引导干部群众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真理性,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辨析澄清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正确回答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时代性等问题,深化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认识。
2. 深入宣传阐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坚持不懈宣传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理论宣传的重中之重,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不断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系统准确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深入宣传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和原创性贡献,深入宣传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完善宣传普及的制度机制上下更大功夫,坚持不懈推进党的创新理论通俗化、大众化,推动理论“传”入千家万户,“播”到车间地头,“走”进人们心坎。
3. 深入宣传党中央的大政方针。精准解读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重大部署,生动反映各地各部门和人民群众的火热实践,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展现好亿万人民在新时代的新风貌,反映好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4. 深入回答干部群众关注的思想理论问题。紧密联系改革发展实践,围绕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既要讲清楚“怎么看”,又要讲清楚“怎么办”,疏导社会心理,平衡社会情绪,纾解社会焦虑;及时掌握思想理论动态,旗帜鲜明批驳错误观点和错误思潮,有效开展辨析引导,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廓清思想迷雾,自觉抵制错误思想的侵蚀。
5. 发挥好各类宣传阵地的作用。积极适应时代发展变化,充分利用图书、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载体,不断推出具有亲和力、影响力的理论文章、通俗读物、电视理论节目等,开展接地气的网上理论宣传。组织理论工作平台以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开展理论宣传普及工作。推动党委讲师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等,开展分众化、多层次、立体式理论宣传、宣讲。
二、理论宣传的基本要求
1.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导向。大力宣传阐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持平实务实、昂扬向上的基调,既全面又准确、既严谨又生动,不断提高理论宣传质量和水平,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奏响时代最强音。
2. 强化理论宣传的针对性、时效性。理论宣传要与实践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面向不同受众,不断深化认识,做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融会贯通、深入浅出。坚持问题导向,找到映照社会现实、关乎民心民意的新问题和真问题,善于捕捉和回应理论热点问题,靶向解答群众的疑问和困惑。针对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敢于当战士不当“绅士”,及时辨析批驳,有效引领舆论。
3. 增强理论宣传吸引力、感染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用真情实感讲故事,深入浅出讲道理,弘扬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说理深刻的文风,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通俗理论产品。大力探索创新传播方式、表现形式,善于运用群众乐于参与的方式,采取富有时代特色、体现实践要求的方法,充分运用网络新技术新应用,不断增强理论宣传的实际效果。
三、理论宣传的途径和载体
党报党刊、广播电视、图书和电子出版物、互联网等,是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和基本途径。做好理论宣传,要运用各具特色的多种载体形式,面向广大干部群众开展理论宣传,既发挥长期行之有效的传统手段的优势作用,又适应时代要求拓展新方式新渠道,不断增强理论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 党报党刊。各级党报党刊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平台。这些报纸刊物组织刊发的理论文章、言论评论等,理论性、政策性、指导性强,在理论宣传中占有重要位置。近年来,打造了“宣言”“钟轩理”等一批署名文章和重点阐释文章、专家解读、社评等,引导干部群众更好掌握党的创新理论的精髓要义和实践伟力;推动《人民日报》版面调整、《求是》杂志改版,支持中央和省级党报党刊理论版建设,不断巩固发展报刊理论宣传阵地,进一步推动理论版提升文章质量、切实改进文风,推出更多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的优秀理论文章。
2. 广播电视。广播的理论宣传,在用有声语言阐释讲解理论方面有独到之处。电视具有覆盖面广、传播快、形象直观等特点,对促进科学理论深入千家万户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围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大主题宣传活动,组织制作播出《必由之路》《我们走在大路上》《思想的田野》等一批文献专题片、政论片和理论节目等,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成为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教材。各级广播电视台要进一步发挥主流媒体宣传优势,办好特色栏目,制作理论节目,努力打造精品力作。
3. 图书和电子出版物。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理论图书和电子出版物内容丰富,是理论宣传的重要载体。《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经典著作的出版,对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宣传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推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一批权威读本和“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通俗读物,系统全面、深入浅出地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科学地回答人们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为广大干部群众提供了高质量的学习资源。做好图书理论宣传,要有计划地推动理论读物系统化,形成由文献精编、权威读本、通俗读物等组成的,适应不同形式理论学习、面向不同群体的理论读物体系。
4. 互联网。深化理论宣传,必须抓好互联网这个主渠道,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网络传播,让主流思想舆论始终主导网络空间、引领网络生态。近年来,精心组织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活动、重要讲话网上宣传报道,广泛开展重大主题网上宣传,推出一批网民喜闻乐见的客户端、公众号和网文、音频、视频、动漫、H5等产品,不断提升网上理论宣传的到达率、阅读率。搭建立足全党、面向全社会的“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成为信息化时代科学理论学习阵地、思想文化聚合平台。做好网络理论宣传,要继续办好重点理论网站和“两微一端”,有效运用网络新技术手段,推出更多覆盖面广、传播率高的融媒体产品。
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各项工作,都要把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分内之事、应尽之责。各种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应自觉把党的创新理论嵌入文艺创作生产中,实现用科学理论引领文艺创作,用文艺手段传播科学理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也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工作全过程,融入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各种创建活动、各类先进典型宣传,润物无声地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平台,探索创新引导群众学理论、用理论的方法途径。
四、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
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举措,是凝聚智慧力量、推进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要求。
1. 站稳群众立场,积极回应百姓关切。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服务人民群众作为永恒不变的法则。树立大众情怀,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视群众为亲人、把群众当主人,做群众的贴心人,把真情实感融入理论宣传工作之中。走出书斋、走出象牙塔,到基层一线、到普通群众之中,了解生活状况、把握思想脉搏,体验社会实践、感悟生活真谛,找准理论宣传与群众需求的契合点,找准理论服务人民的着力点。关注民生冷暖、反映群众诉求,人民群众关心什么我们就聚焦什么,广大百姓困惑什么我们就解答什么,为人民立言、为百姓谋利,在服务群众、满足群众中更好地实现理论的价值。
2. 贴近受众需求,加强分众化靶向传播。理论宣传不能搞“一勺烩”“一锅煮”,弄成上下一般粗,而要在分众化上多做文章。要把宣传对象的基本构成搞清楚,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的特点,“找共同、知不同”,选择符合特定对象心理认知和接受习惯的方式,找准对接点、共鸣点,有针对性地制作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理论产品,点对点推送到受众手中,实现精准传播、有效覆盖,把党的创新理论讲到人们的心坎上。
3. 做好学理支撑的“深入”和话语表达的“浅出”。“深入”是大众化的基础,要结合党的创新理论实践发展、中华历史文化渊源、国际国内大局大势等,深刻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内涵,更多推出一些有思想深度、有感情温度、有研究厚度的理论成果。“浅出”是大众化的关键,要把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讲透”“讲薄”,帮助群众学习消化、掌握要点。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就要在坚持思想性、理论性基础上,将科学理论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都能理解、掌握、运用的话语,将“大道理”转变为“接地气”的百姓语言,直达心底、震撼心灵。努力将学术话语转化为百姓话语,推出更多思想厚重、观点鲜明、短小精悍的短文短评,增强说服力穿透力。
4. 坚持直面问题、不回避矛盾,科学解答实践中的问题。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就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现实的勇气、唯物辩证的方法,在回应解决实际问题中展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坚持科学求实的精神,有一说一、实话实说,是什么问题就讲什么问题,是什么原因就讲什么原因。坚持运用全面、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坚持“两点论”、注重“两分法”,区别主流与支流,认清有利与不利,把握机遇和挑战,避免片面化、简单化,引导人们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善于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把问题置于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作出阐释,讲背景成因、讲现实状态、讲未来前景,帮助人们在把握发展趋势中看到解决问题的希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