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第五章 第二节

发布时间:2021-12-06浏览次数:10

第二节 文化文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

 

一、文化文艺工作的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的优秀作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二、文化文艺工作的方针原则 

1.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文化建设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也是涉及文艺本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旗帜上始终写着“人民”二字。进入新时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要求也更高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就要更好坚持“二为”方向,始终把人民作为文艺的表现主体和服务对象,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推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2.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双百”方针,就是要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尊重作家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切实保障创作自由和评论自由,提倡不同学术观点、艺术流派的争鸣和切磋,提倡健康说理的文艺批评。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

“双百”方针是我们党对人类科学文化发展规律、文艺创作生产规律的科学总结和生动概括,是民主精神、群众路线在文化文艺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激励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大胆探索、不断创新的重要保证。坚持“双百”方针,根本目的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对于事关政治方向、根本原则的问题,提倡什么、允许什么,限制什么、反对什么,一定要态度坚决、旗帜鲜明。

3.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容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这标志着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化发展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与我们党倡导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文化工作方针一脉相承、一以贯之,与“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相辅相成、构成有机整体,同时又结合新的时代要求作出新的理论概括,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4. 坚持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相统一。主旋律是一个国家居于主导地位的思想精神,是一个社会发挥引领作用的主流价值,代表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潮流趋势,体现着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认同。多样化是指内容题材、艺术形式、艺术风格多姿多彩、竞相发展,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呈现出新时代文艺的万千气象,反映出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是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主旋律和多样化是辩证的、有机的统一。没有主旋律,多样化就无所依归;没有多样化,主旋律也难以呈现。主旋律必须通过多样化的题材、形式、手法、风格去表现,主旋律本身是丰富多彩、不断创新的。多样化要与主旋律相呼应、相和谐,不能与主旋律背道而驰。弘扬主旋律,应当寓教于乐;提倡多样化,不能降格以求。

5.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同社会效益相比,经济效益是第二位的,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样的精神文化产品,都必须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坚决守住艺术审美底线、文化价值底线、社会责任底线。

一是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许多文化产品需要通过市场实现价值,但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二是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化产品的两个效益往往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单位要面向市场、研究市场,重视经济效益,努力在实现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实践中,要注意防止和克服两种不良倾向。一种是无视市场经济规律,不讲精神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另一种是一切向钱看,忽视社会效益。要引导创作生产机构和文化文艺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守文艺审美理想、保持艺术的独立价值,自觉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要合理设置反映市场接受程度的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票房收入等量化指标,既不能忽视和否定这些指标,又不能把这些指标绝对化,被市场牵着鼻子走。要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综合治理手段,大力扶持具有良好社会效益的精神文化产品,坚决遏制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的不良现象。

6. 坚持尊重文艺规律,尊重作家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这是贯彻“双百”方针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和改善党对文艺工作领导的内在需要,是促进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方法。

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作家艺术家有着丰富的情感和鲜明的创作个性。要充分尊重作家艺术家的创作自由,写什么和怎样写,应当由作家艺术家自己去讨论、研究和探索,在艺术实践中逐步求得解决。同时,也应当明确,创作有自由,面向公众有责任,绝不能以创作自由和艺术探索之名,放弃法律和道德底线,背离国家法令、社会伦理和人民利益。要用符合文艺规律的办法领导文艺,用体现文艺规律的政策要求文艺,用反映文艺规律的方式繁荣文艺,让文艺工作者的艺术才华在创新中竞相展现,艺术灵感在创新中竞相迸发,形成精品不断、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