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第五章 第三节

发布时间:2022-01-20浏览次数:10

第三节 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人民需要文艺。文艺是人类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消费逐年增长,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强烈,迫切需要充足、优质、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文学、戏剧、电影、广播、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都要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更好更多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向新台阶。

文艺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文艺的一切创新创造,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能不能推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在于能否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文艺作品是写给广大人民群众读的、演给广大人民群众看的,人民群众喜欢不喜欢、接受不接受、认可不认可,决定作品的成败。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文艺要热爱人民。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这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也是作家艺术家最大的幸福。热爱人民不是一句口号,需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需要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内心深处树立牢固的人民立场,忠实地为人民代言、为人民放歌、为人民塑像。

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新时代繁荣发展文艺,文艺工作者不仅要做到“身入”,更要做到“心入”“情入”,虚心向人民学习、向实践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走进生活深处,扎根群众当中,成为普通群众的一员,在农村就是农民,在企业就是员工,在部队就是士兵,和群众完全打成一片、融为一体,建立深厚感情。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建立健全长效保障机制,为文艺工作者蹲点生活、采风创作、挂职锻炼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成果展示平台,发挥知名作家艺术家的带头示范作用,使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文艺界蔚然成风。

二、把创作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 

优秀作品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应该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有筋骨,就是要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通过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递精神的力量,挺起民族的脊梁。有道德,就是要承载和展现高尚的人格追求,传递积极健康的道德观念,激发人们的道德自觉,努力实现美教化、正人伦、移风俗。有温度,就是要体现人文关怀,展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递人间真情大爱,更好地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纾缓压力,在触摸人的内心世界时,让人们产生共鸣。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当前,我国文艺创作方面还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提高质量是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有助于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宣传思想文化主管部门和艺术创作生产机构要牢固树立精品意识,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为目标,集聚资源、集合力量、集中攻关,倾力推出一批具有艺术震撼力的精品力作。提高组织化程度,以组织实施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为龙头,围绕重大时间节点,科学编制现实题材、爱国主义题材、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青少年题材等专项创作规划,选准题材,讲好故事,多出精品,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创作作为中心任务,把作品作为立身之本,把质量作为作品的生命线。端正创作思想,强化精品意识,以先贤为典范、向经典看齐,聚精会神搞创作、精益求精出精品,在超越自我、超越前人的过程中攀登艺术高峰。要力戒浮躁,对艺术抱以敬畏之心,保持耐心、静心、平常心,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不为一时之利而动摇、不为一时之誉而急躁,用心用情用功提高创作质量,形象生动地表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

现实题材深受广大读者观众欢迎。文艺越贴近现实、观照现实,就越充满生机活力。要重视和加强现实题材创作,反映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表现好新时代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风貌,推出更多充满浓郁生活气息、深刻拨动心弦的大作力作。要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努力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三、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当前,信息传播技术高度发达,文化娱乐方式多种多样,受众审美水平越来越高,文艺创作如果没有新颖的表现、独到的发现,很难引起人们共鸣。唯有秉持创新精神,自觉创新、大胆创新、持续创新,不断增强文艺原创能力,才能永葆文艺生机与活力。

1. 着力提升文艺原创力。综合性艺术创作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如跟风抄袭、肤浅浮华、概念化模式化庸俗化,虽然不都是一度创作的问题,但都跟深入生活不扎实、创作下功夫不够有密切关系。要重点扶持文学、剧本、作曲等原创性、基础性环节,以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为龙头,组织实施好优秀电影剧本征集评选、重点现实题材电视剧剧本创作计划、戏曲剧本孵化计划等,切实提高作品的文学性、原创性。要着力提升电影原创力,推动电影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电影强国。

2. 大力推动观念、内容、形式、手段创新。总结以往创作经验,挖掘规律性认识,吸收文艺创作前沿性成果和外来有益文化,更新调整创作观念。要探索新的表现内容,使用多种艺术语汇,深挖和延展富有生命力的题材和主题,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创作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艺作品。综合运用各种方式,在传统艺术门类之间、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艺术形式之间寻找融合点,不断推进文艺形式融合创新。积极推动文艺与科技的融合,适应科技进步的时代趋势,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成果,着力增强文艺产品的科技含量,用科技手段强化艺术表现,增强文艺作品的吸引力感染力,让文艺借助科技的翅膀飞得更高。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电影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提高电影高科技研发水平和运用能力。

3. 不断拓展文艺传播渠道。5G、大数据、人工智能、AR 等数字化生存的新方式,网络视听、电子书、动漫游戏、移动多媒体等新型网络载体的运用,极大丰富了文艺形态样态,极大拓展了文艺传播途径。主旋律要有高频率,正能量要有大流量。要充分把握这种新态势新潮流,打破传统范式,助推文艺创作生产方式转变,拓宽文艺传播渠道,提升文艺创新空间。

四、大力发展网络文艺 

网络文艺是新事物,也是一片充满活力的文化热土。近年来,网络文学、网络视频、网络剧、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等快速发展,数量空前增多,规模急剧扩大,成为参与面广、关注度高、社会影响大的文艺新领域,使文艺生态、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产生深刻变化,给文艺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新的空间。网络文艺受众越来越多,青年一代更是成为网络文艺的主要受众。要适应这种新趋势新变化,全面辩证地认识和把握。一方面抓好培育和引领,加强网络文艺精品创作,推出更多健康优秀的网络文艺作品,使之成为当代中国文艺发展的最大增量;另一方面加强有效规范和引导,完善法规制度,强化行业自律,解决好野蛮生长、良莠不齐的问题,培育良好网络文艺生态。

实施好网络文艺创作传播工程,组织推出更多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的网络文学、网络影视、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网络直播、网络游戏和网络视听节目,用优质内容占领网络空间,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严格落实网上网下统一标准尺度。对网络剧、网络电影实行与影视剧一致的备案公示和许可制度,组建网络视听节目评审专家库。统筹网上网下播出宏观调控,存在内容、导向问题的电影电视、网络视听节目,网上网下均不得播出。

五、推动优秀文艺走出去 

艺术直指心灵、沟通情感,是一种世界语言。文艺作品能给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在这方面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一首诗,一幅书画,一曲音乐,一张照片,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都能以各自的魅力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

1. 推动当代中国优秀文艺作品走出去。实施好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丝绸之路影视桥、舞动中国、欢乐春节等重点项目,持续开展中国电影海外推广。遴选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当代文艺作品,进行多语种翻译、出版、播映、展示,推出更多符合对外传播规律、易于让国外受众接受的优秀作品,让国外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

2.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向世界大力宣传推介戏曲、民乐、书法、国画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大力支持中华医药、中华烹饪、中华武术、中华典籍、中国文物、中国园林、中国节日等中华传统文化代表性项目走出去,让国外民众在感知体验和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受魅力。

3.切实加强文化交流互鉴。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政府和民间多种对外交流渠道,充分运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文化节展、文物展览、博览会、书展、影视节展等各类平台和品牌活动,把文化走出去纳入人文交流机制,向世界推介我国优秀作品和文化项目,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帮助人们加深对彼此文化的欣赏,为展示和传播文明之美,打造交流互鉴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