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第五章 第四节

发布时间:2022-01-20浏览次数:10

第四节 切实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一、面向基层、服务群众  

基层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基础。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为基层群众提供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和优质的文化服务,是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根本途径。  

1. 坚持重心下移。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把各种文化惠民措施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把面向基层的公益性文化活动、重大文艺项目纳入公共财政预算,推行菜单式服务,以实效为标准,提升质量和水平。  

2. 加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创新形式,持续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送欢乐下基层”、“心连心”、“春雨工程”、“阳光工程”等文化艺术志愿服务等品牌活动和全民阅读、全民艺术普及活动,深入推进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导向鲜明、影响广泛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为人民群众送去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  

3. 组织实施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程。以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为重点,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加大政府对面向基层文艺产品和服务的购买力度,促进“送文化”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建立“结对子、种文化”工作机制,推动专业文化工作者、专业艺术院团和艺术体育院校到基层教、学、帮、带,提高基层文化自我发育、自我造血功能,补齐基层短板。  

二、夯实基层文化阵地  

基层文化阵地是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夯实基层文化阵地,目的是要构建完备的基层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1. 切实加大对基层文化设施的投入。加强基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广播电视机构、文化广场、文化礼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文化设施的建设、管理和使用,积极推动农村电影流动放映向固定放映转变。充分发挥县级融媒体中心“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功能,使之成为面向基层的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信息枢纽,广泛开展在线网络文化活动,建设互联网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示范基地,传承保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互联网 + 中华文明”行动,推进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建设,推动文化数字资源进偏远乡村。着眼教育引导群众、服务生产生活,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着力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开展丰富多样的基层文化活动。  

2.坚持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健全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和服务标准体系,创新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广播电视户户通、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应急广播村村响、农家书屋重大工程,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便捷高效的基层公共文化数字服务网络。要利用好各类公共场所和网络公共空间,培育积极健康、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态,提高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广场文化、网络文化等建设水平。  

3.加强对基层文化阵地的管理。切实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强化自律意识,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决不给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序良俗的文化产品提供传播渠道。  

、壮大基层文化队伍  

基层文化队伍包括基层文化管理人员、基层专业和业余文化人才等,他们是开展基层文化工作的主要力量。不断充实和壮大基层文化队伍,是文化建设抓基层、打基础的关键。  

1. 配齐配好基层文化工作人员。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有减有增的要求,结合实际和财力,合理增加公共文化机构编制,并根据业务发展状况进行动态调整。着力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意识、创新意识的公共文化管理者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使基层文化工作有人管、有人做。加强基层乡土文化人才建设,大力扶持民间文艺团体、演出团体和业余文化队伍,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挥作用。  

2. 做好基层文化人才培训工作。实施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计划、民族地区文化人才培养计划,加大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文化专兼职人员集中培训力度。实施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计划,鼓励艺术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将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稳步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培训,建立培训上岗制度,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3. 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探索具有地方或行业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务模式,建立志愿服务下基层制度,建立健全乡村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动员组织专家学者、艺术家等社会知名人士参加志愿服务,鼓励“三支一扶”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志愿者等专兼职从事基层文化管理服务工作,吸纳更多有奉献精神和文体技能的普通群众成为志愿者,就近就便开展志愿服务。  

四、繁荣发展群众文艺  

群众文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繁荣发展群众文艺,是调动基层群众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基层文化创造活力的重要途径。  

1. 完善群众文艺扶持机制。发挥基层文联、作协、文化馆(站)、群艺馆在群众文艺创作中的引领作用,扶持引导业余文艺社团、民营剧团、演出队、老年大学以及青少年文艺群体、网络文艺社群、社区和企业文艺骨干、乡土文化能人等广泛开展创作活动,创新载体形式,展示群众文艺创作优秀成果,引导群众在参与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2. 实施群众文艺品牌建设项目。组织实施好中国农民丰收节,深入开展戏曲进乡村、戏曲进校园活动,积极推动电影进社区、进校园、进工地,精心开展农民文化艺术节、广场舞、农民歌会、故事会、农民剧团演出、楹联征集、书画摄影创作等群众文艺品牌活动,培育国庆新民俗,加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建设,吸引更多群众参与文化文艺活动。  

3. 打造更多“红色文艺轻骑兵”。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引导文艺工作者热爱人民、扎根基层,努力建设更多具有地域文化特色、深受百姓欢迎的文艺小分队、文化工作队等,面向基层、常态化开展文艺创作和文化服务,进一步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