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第五章 第五节

发布时间:2022-01-20浏览次数:10

第五节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包蕴万千,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命脉,是滋养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深厚源泉。从思想精神层面看,包含诸子百家、儒释道等一系列思想观念和道德传统;从制度文化层面看,包括维持社会秩序和社会运转的制度规范、行为规范;从文化艺术层面看,有诗词、歌赋、戏曲、小说、书画、雕塑、篆刻等;从科学技术层面看,有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古代科技创新成果;从民俗习惯层面看,包括传统节庆、历法、礼仪等;从器物载体层面看,包含各民族服饰、建筑、器皿等。  

我们今天要传承和发展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即蕴含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那些长期发挥正能量、具有时代价值、有利于推动当代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文化。总体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为主要的内容,一是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二是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三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生活理念等中华人文精神。这三方面主要内容,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具有代复一代、一以贯之的连续性、包容性、和谐性,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禀赋、道德标准、审美风范,是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本质特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比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都已经深入中华儿女的思想意识,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比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需要我们倍加珍视,悉心保护传承,深入发掘提炼,不断发扬光大。  

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重要战略任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把“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写入指导思想,作为必须遵循的方针。在实际工作中,要紧紧抓住以下几个重点:  

1. 提炼展示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就是融入亿万人民群众血脉、日用而不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就是具有永不褪色价值、民族特性鲜明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就是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提炼展示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就是要深入挖掘文化和历史遗存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激活文化传统的精神内核,彰显先进理念的气度神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让道德和人文的力量滋养人心。要加强中华文化研究阐释工作,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之需,讲清楚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本构成,讲清楚中华文化是在与其他文化不断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的,着力构建有中国底蕴、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2.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几千年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维系着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要强化保护意识,增强思想自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文化观、生态观,摒弃只顾眼前一时之利、被市场牵着鼻子走的错误观念。切实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要坚持高标准、高质量,统筹推动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强化制度保障,加快建立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修订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推动建立国家文物登录制度、国家文物督查制度等,确保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城保护工作,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镇名城改造好、保护好,不搞大拆大建,坚决杜绝以发展的名义破坏古建筑、历史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城和传统村落。善于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保护水平,强化从严管理,深入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制,打赢文物安全防范攻坚战。  

3. 深度融入生产生活。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保起来”“护起来”,而且要“展出来”“活起来”“用起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生活、走进当下、走进亿万群众心里,深度嵌入百姓生活,滋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努力做到生活化、情境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发挥其在服务社会、服务家庭、服务个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加强文物保护的基础上,切实盘活用好各类文物资源,推动有条件的文博场馆改扩建,提高展陈水平,努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价值,提炼精选一批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纳入城镇化建设、城市规划设计。实施好中华老字号保护发展工程,支持一批文化特色浓、品牌信誉度高、有市场竞争力的中华老字号做精做强。实施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加强对传统历法、节气、生肖和饮食、医药等的研究阐释、活态利用,更好发挥其在就业增收、服务社会、以文化人等方面的作用。组织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宣传推介活动,中国国际非遗博览会等节庆活动。  

4. 加大教育普及力度。国民教育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基础性作用。要加大宣传普及力度,面向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大力宣传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理念,鲜活讲述历史文化遗存背后的故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切实抓好面向青少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聚焦青少年群体,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编写中华文化幼儿读物,创作系列绘本、童谣、儿歌、动画等。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扎实推进戏曲、书法等进校园,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办好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打造校园诵读品牌,使广大青少年更好地熟悉诗词歌赋、亲近中华经典。  

5. 营造宣传优秀传统文化氛围。这些年,中央和地方媒体开设专题专栏,推出一系列专题片、纪录片、动画片、广播电视节目,有关部门举办一系列文化活动、主题展览,推动形成了诗词热、文物热、非遗热、传统节日热,营造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要主动适应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和推广手段,综合运用报刊、广播电视台等各类载体,积极运用新媒体特别是社交媒体等网络传播平台,主动设置议题,精心组织创作,开展丰富多样的短视频、H5、动漫、音频、直播等主题作品征集推广活动,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实施中华文化广播电视传播工程,精心组织拍摄系列纪录片、系列广播电视品牌节目、系列公益广告。实施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融通多媒体资源,统筹宣传、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打造品牌专栏,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 

三、构建传承发展工作新格局  

通过横向贯通、纵向打通形成工作合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协同推进、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新格局。  

统筹协调是推进传承发展工作的关键环节。应当看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任务,也是一项极为复杂和繁重的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加强宏观指导,提高组织化程度,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考核评价体系,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学的重要内容。党委宣传部门要发挥综合协调作用,牵头建立协调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和责任部门,充分运用各方资源,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全面推进传承发展工作。各相关部门和群团组织要把重点项目牢牢抓在手上,将目标任务分解到点、细化到人、具体到事,做到科学统筹、高位推进、落细落实。  

政策支持是推进传承发展工作的重要保障。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制度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政策和制度框架。要全面落实各项政策,研究出台相关配套措施,注重政策措施的系统性、协同性、操作性。既要加大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支持力度,统筹整合现有相关资金,确保每个重点项目都列入部门预算,又要完善相关奖励、补贴政策,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捐赠或共建相关文化项目。  

全社会参与是推进传承发展工作的有效途径。要坚持全党动手、全社会参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农村、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城乡基层。各类文化单位机构、各级文化阵地平台,都要增强自觉自信、强化责任担当,承担起守护、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与利用,生产丰富多样、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相统一的优质文化产品,扩大中高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各级各类媒体要大力倡导敬畏文化传统、珍爱文化遗产的文明之风,增强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认同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