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网络正能量生产和传播
一、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网上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加强和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网上宣传阐释,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精心抓好内容策划。加强议题设置,不断提升网上宣传实效。各大新闻网站要及时、准确报道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活动,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内涵和精神,加强阐释解读;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把握网民的视角和心理,注重数量与质量的有机统一,精心组织网上重大主题宣传;加强网上理论宣传,建立更加高效的内容生产机制,打造“理上网来”专题和地方宣讲平台等网上理论传播品牌,持续推动网上理论传播创新。
2. 切实改进表达方式。提升叙事技巧、更新表达方式,不断增强宣传作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强化故事思维,善于捕捉细节,做到增加深度、精选角度,讲好网民感兴趣、愿意听的故事;加大对现有视频资源的挖掘力度,在丰富内容、创新表达上下功夫,推出更多图文、微视频、H5等可视化作品;不断提升广告、海报等非新闻语态作品的视觉创意表现水平,将内容和技术更好结合,提升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 加强分众化精准化传播。丰富载体平台、创新方式方法,不断提升网上宣传的精准度。各网站、各平台要同向发力、协同发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宣传矩阵;发挥各类新技术新应用的特色和优势,主动适应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趋势,大力推进网上宣传理念、内容、方法等创新,推出更多网民喜闻乐见的产品;契合网民碎片化阅读的习惯,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平台持续发力,适应网络信息的碎片化传播,提升传播有效性;精准把握不同平台的差异化特征,利用算法推荐等技术开展定向微传播,进一步实现内容和用户的精准匹配。
4. 开展互动引导活动。充分发挥互联网交互性强的特点,策划有吸引力的话题,通过多平台联合、线上线下联动,开展互动引导活动。继续探索通过网络互动活动引导民众行为,变“我说你听”的单向式宣传为参与实践的动员式宣传。通过全新的组织方式催生新的传播形态,让网民从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生产者、传播者,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贯彻。
二、加强网上正面宣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团结、凝聚亿万网民。
1.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舆论导向正确,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事业发展;舆论导向错误,动摇人心、瓦解斗志,危害党和人民的事业。要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做到爱党、护党、为党,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精心做好重大主题网上宣传,积极开展网上形势政策宣传、主题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着力突出思想引领,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社会主流思想价值和道德文化滋养人心、滋润社会。
2. 提高网上正面宣传的质量和水平。目前,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对做好网上宣传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发挥主流媒体网站及其新媒体定向定调作用,释放权威信息,主动回应关切。要重视运用新技术更好为正面宣传服务,善于运用全媒体多样化的传播形式、移动化智能化融媒体技术、分众化互动式的服务方式、大众化生活化的话语表达,推出更多网民喜闻乐见的融媒体产品。充分发挥商业平台的积极作用,扩大正面舆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3. 提高议题设置能力。提高议题设置能力是加强和改进网上正面宣传的重要抓手,对于牢牢把握网上舆论主动权,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对标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开展议题设置,突出重点、聚焦大事、服务大局。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结合重大会议活动、重要时间节点展开设计,确保主线清晰、主题鲜明。围绕党代会、全国两会和重大主题、时间节点等不断创新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提升优质内容供给能力,持续创新宣传语态,强化网上互动引导,做到全渠道参与、全平台覆盖,在网络空间唱响礼赞新中国、奋斗新时代的昂扬旋律,让党的声音成为网络空间最强音。
二是注重议题的针对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紧紧抓住治国理政的战略问题、广大群众关注的现实问题、国内外发生的热点问题展开策划,从基层实践中挖掘新亮点,从“微故事”中展现大气象,从群众的切身感受中凸显大格局。
三是注重议题设置的连贯性。在议题策划时充分考虑议题实施的时间跨度,科学安排、加强统筹,确保网上主旋律始终高昂,正能量始终充沛。
4. 增强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网上舆论热点是社会重大事件、群众利益诉求和网民思想情绪在网上的集中反映。尤其是涉经济民生领域的舆情,在网上呈现出高关切度、高共情度、高参与度等特点,相关舆情点多面广、酝酿周期缩短、持续时间更长,是网上舆论引导的重点和难点。加强和改进对网上舆论热点的引导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聚焦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社会广泛关注的网上热点敏感点,积极探索舆论引导新思路新举措新方法。
二是建立健全网上热点引导工作机制,督促涉事地方和部门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强化主动引导和有效引导意识,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加强权威信息发布,积极回应网民关切,着力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加大专业支持力度,组织专家学者针对舆情热点及时发声。
三是善于整合运用新媒体资源,充分发挥政府网站公开政府信息的平台作用,推进政务“新媒体矩阵”品牌建设,提高新闻发布引导能力。
5. 大力提升网络对外传播能力。要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网民特点和需求,积极运用文字、图解、漫画、微视频等多种形式开展网络对外传播,让更多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深化国际交流合作,让互联网成为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增进情感的新桥梁、文化交流的新纽带、信息共享的新空间。
三、丰富网络文化内容供给
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就是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推出更多健康优质的网络文化作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上传播,用正面声音占领网络阵地。
1. 推出更多健康优质的网络文艺作品。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的自主创新方向,大力打造公益、文化、原创节目,使精品力作不断涌现。
2.强化对优秀文化作品的网络宣传推介。近年来,一大批优秀剧目以及相关专题研讨活动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这一方面有助于引导观众、网民收看精品电视文艺节目,另一方面引导行业集中资源多创作抒写人民心声、展现时代变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力作。
3.发挥网络视听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6月,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88亿,占网民整体的94.5%,以网络剧、网络综艺、网络电影为代表的网络视听原创节目生产数量与质量均实现质的飞跃,部分节目实现专业化、精品化,网络原创节目与电视节目对全网视频流量的贡献差距日益缩小。
近年来,网络表演(直播)等行业实施“直播”行动,加强优秀网络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实施“直播演艺”,推动优质文艺资源借助网络扩大传播;实施“直播非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广泛弘扬;实施“直播旅游”,文旅融合发展迎来新空间;实施“直播扶贫”,网络公益活动快速兴起。专项行动用优质直播内容挤压不良网络信息生存空间,努力实现“好平台有好内容,好内容有好平台”,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营造清朗网络空间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4.持续推进网络正能量传播工程。2019年以来,主要短视频平台紧扣全年重大主题和节庆热点,围绕爱党爱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一月一主题、一月一活动”正能量传播工程。通过这些活动,有效发挥短视频载体特色,引导网民自发生产传播正能量的短视频。
四、做好网络评论引导
网络评论主要指网络媒介传递的具有评论性质的观点性信息,主要包括:通过互联网发表的新闻评论,以留言、弹幕等多种形态存在的跟帖评论,在微博、微信、论坛、贴吧等社交平台或其他新媒体平台上以多媒体形态表达的网民意见等。除文字评论、图片评论或图文结合的可视化形式以外,网络评论还具有一些独具特色的形式。做好网络评论引导,充分利用网络评论在形式上的多媒体化、交互性、丰富性,高度重视网络评论作为表达民意重要渠道的作用,充分发挥网络评论引导的作用,及时释疑解惑、澄清是非、驳斥揭批。
1. 提升网络评论内容优质供给。讲事实是网络评论的基础和前提,也是网络评论的要求和底线。尤其面对谣言等不实信息时,讲事实能够起到证伪和确立事实的重要作用。在网评引导中,围绕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不实信息的及时回应和辟谣等,可以运用梳理事件脉络、列举事实资料和利用数据图表等方法。讲道理是网络评论最重要的特征,也是网络信息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先导。网络评论的核心是通过讲道理的方式来引导,强调逻辑性,重视说理性。讲情感是网络评论的传播要求。情感力量与理性力量的结合,往往能够发挥出强大作用。这就要求在讲道理时兼具一定的情感性,贴近和打动网民,让网络评论充满温情。讲形象是网络评论的重要手段。必须顾及评论对象的形象,强化重大主题的权威解读、主体形象的正面塑造。
2. 把握网络评论的传播策略。网络评论传播平台包括网站、社交媒体、新闻客户端、社会化问答社区等,这些平台承担着刊载评论产品、集合评论观点、提供评论讨论空间等重要职能。网络评论引导效果好不好、影响大不大,把握好传播渠道与策略至关重要。
网站是最传统的网络评论传播平台,主要包括新闻媒体网站、政府机构网站、商业门户网站等。网站评论的版面设计和专题策划因网站定位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社交平台主要包括论坛、博客、微博、微信、抖音等,此类平台强调用户的互动和参与,评论也更加碎片化。新闻客户端和社会化问答社区是新兴的网络评论传播平台。新闻客户端强调渠道优势和针对用户的个性化评论推荐,社会化问答社区则以“你问我答”的形式改变网络评论的传播模式。
3. 搭建网络评论传播平台联动机制。在网络传播平台的联动机制中,需要搭建以新型主流媒体为主的网络评论平台,还要充分发挥社交平台的作用,内外联动形成引导合力。推动网站、移动客户端、社交平台等多平台联动传播,形成“一核多中心”“多核多环节”的网评引导格局,达到扩大舆论覆盖面、影响力等目的。
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迭代,移动平台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各单位各行业可以形成以官方账号为核心,以新闻媒体网站、商业平台以及其他非官方账号为外围的“多核多环节”传播扩散的分发模式,实现网络评论引导的效果。
五、全面推进争做中国好网民工作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育中国好网民”重要指示精神,2016年以来,有关部门持续组织开展争做中国好网民工程,共同培育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网络法治观念、文明用网习惯、网络安全技能、责任担当意识的新时代中国好网民。
1. 全面提升网络素养。引导广大网民不断提高网络素养,主动关注转发正面信息,坚决抵制负面有害信息。加强网络素养教育线上宣传推广。针对网络安全、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网上违规违法问题,通过图文、微电影、短视频等鲜活生动、寓教于乐的形式,策划推出原创网络文化产品,教育引导广大网民增强新时代中国好网民意识。开展线下网络素养教育。依托各地网络素养教育基地开展网络素养教育,着力推动网络素养教育进学校、进课堂。重点增强网民网络安全意识。做好“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宣传,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引导广大网民切实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加大对网络防护技能的普及力度,有针对性地传授网络防护知识,增强防网络诈骗和网络侵害本领。
2. 有效开展网络文化活动。探索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推出互动直播答题、互动小游戏、动漫视频、表情包等网民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活动和作品,确保网民在哪里,我们的工作就做到哪里,不断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网上文化生活。
3. 大力推动网络公益发展。落实网信事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网络公益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发扬守望相助、扶危济困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聚焦公益传播、公益募款、扶贫攻坚、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广泛动员网信企业、网络公益平台、网络公益组织、网络名人及广大网民共同参与,努力让互联网推动公益发展更快更好,让公益推动互联网底色更暖更亮。